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庭资源禀赋差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向度是影响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农村老年贫困分解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利用2011年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资源禀赋、社会福利制度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子女的资源供给等家庭禀赋因素以及公共养老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都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并且,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提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与社会福利项目的福利水平成为防止农村老人陷入贫困状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农村劳动力流失与老龄化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多维贫困状况,找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有效路径,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共计2086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AF方法从健康、经济状况、生活标准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来测量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SPSS 17.0进行二元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生活标准、社会参与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其中健康维度中的慢性病指标影响最大,而经济状况方面的剥夺程度最低。在地区差异上,中部地区在健康和生活标准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西部地区则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拥有在世子女、社会支持和村委会关心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具有正向缓解作用,但是具有孤独感、在世子女数量越多或者对子女关系不满意的农村空巢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更高。[结论]为缓解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在关注其收入贫困之外,一方面要重视改善其生活保障机制和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更要增强人文关怀和提升老人社会参与感。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口流动常态化、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样态不断贫困化,了解并分析农村地区子女代际支持现状、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现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的追访数据,从子女代际支持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农村老年人陷入多维贫困的比重分别为:55.34%(经济贫困)、53.03%(健康贫困)、34.58%(精神贫困)。二是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少,月均经济支持额在一百元左右,照料支持随着农村父母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精神支持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三是不同类型的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存在一定程度的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测度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基础上,本文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相对贫困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著降低了家庭相对贫困发生率,幅度约为2.38个百分点;从隔代照顾视角,老年人领取养老金能够增加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投资以及家庭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领取时间越长,减贫效果越好,但囿于保障水平,对深度相对贫困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让老人生活幸福、安享晚年是各项老龄政策的最终目标。本文基于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111名农村老人的福利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较强,但同时存在着群体性差异。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并不能掩饰其客观生活质量较差的事实,"多子"也不一定意味着"多福"。基于此,本文从居住空间、代际关系、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几个方面为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63.8%的农村人口,其中6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593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36%,高于城镇的6.29%。据预测,到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人为1.2亿,占农村人口的17.39%(城镇为13.1%),而农村目前仅有7.8%的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凸现,迫待进一步完善。一、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1955个县不同程度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相似文献   

7.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农村样本构成的面板数据,使用PSM-DID识别策略,严格评估了农村低保对受助者政府信任、社会信任和社会问题主观感受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农村低保能够有效提升受助者尤其是贫困受助者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2)获得低保可以改善贫困受助者对邻居的信任程度,但同时也会削弱其对父母的信任程度;(3)农村低保能够有效降低受助者对贫富差距、医疗、社会保障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感受,且该效应在贫困群体中更为突出;(4)在改善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以及缓解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农村低保在西部地区的作用不如在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全国12个省份1395份基层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质量总体较好,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收入贫困的影响来自于与儿子关系、与儿媳关系和与女婿关系;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精神贫困的影响,来自于四个方面。基于血缘关系的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效应,明显大于基于姻缘关系的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效应,与儿子关系在代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代际关系质量存在示范效应,但其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非常有限。农村老年贫困个体差异明显。因此,从代际关系质量视角治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应在分类施策基础上,重点提升老年人与儿子关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女性化"、"老年贫困化"趋势下产生的农村"贫困女性化"。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精神慰藉均处于相对劣势,关注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的贫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实施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CLHLS (2014)的调查数据,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一方面,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精神贫困等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农村老年女性在生命历程中的累积弱势会加剧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健康贫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的逐渐老龄化,中国即将面临巨大的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本文主要验证健康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运用CHNS数据,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①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善,居民的劳动参与显著增加,贫困发生显著下降。此外,相对城镇居民和青壮年农村居民而言,健康对农村老年居民贫困的影响更加显著。②健康状况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村老年居民的福利比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农村地区健康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的投入,是减缓农村老年贫困和应对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老年人所占比例已达12.5%,而1.6亿左右的老人有9千万左右在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农村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生存状况与以往有明显不同;中国社会也由过去工农业剪刀差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为使亿万农民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国务院部署从2009年10月1日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范围内展开,并在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本文认为,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旨在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顺利且有序地推进,既要兼顾政府的承受能力及农民的负担能力,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及提升他们参保的积极性,让农民通过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3.
制定科学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降低,人口的平均寿命比解放前增长了一倍,达到70岁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养老保险右,接近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老年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地走领域,原有的制度安排受到巨大挑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向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中国新时期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等客观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评估了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总体上提高了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2)通过进一步细分扶贫政策类型得出,瞄准人力资本改善的能力培育型扶贫政策能够显著提高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但直接给予经济物质支持的扶贫政策并未对贫困户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3)相较于年轻和深度贫困户,精准扶贫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在老年贫困户和一般贫困群体中更加显著。(4)从精准扶贫对贫困户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能够直接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间接提升其主观社会地位并增强其村庄归属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推动下,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农村老年人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群体。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调查数据,运用Logit和有序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子女非农就业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非农就业对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老年人客观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子女性别、老年人性别以及老年人年龄样本间存在差异。据此本文认为,一方面政府应该健全农村养老和照料体系,适当分担子女的养老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农村青年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并在本地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养老依然是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正逐步弱化;社会养老缺口明显,新农保虽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幸福感的作用仍然有限;自我养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幸福感严重依赖于自我经济能力、老年服务设施等养老要素。  相似文献   

17.
正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相对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来说都比较迟缓,总体上也没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发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养老和贫困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  相似文献   

18.
<正>经济供养问题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核心内容,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依然以自养为主,其次才是子女供养,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和国家帮扶的比例只有11.5%。制度性支持对留守老人的保障程度较低,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面临众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探讨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影响。利用CHARLS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农村老年父母新农保参与行为会促进成年子女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成年子女选择县外迁移的概率,农村养老服务供养主体和供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在逐步加大,且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在稳步提高新农保制度对农村老年人经济保障的同时,国家和社会要更关注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问题,不断推动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决策层和学界颇为重视,并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两个角度系统梳理关于新农保政策效果评估的主要文献,并对既往文献出现分歧的可能原因进行讨论。研究发现,新农保不仅对农村家庭的收入、贫困、消费、储蓄等经济福利产生影响,还将对农村居民的劳动供给、健康状况与主观福利产生作用。此外,新农保还在养老模式、性别偏好、儿童照料与健康,以及居民政治信任等方面发挥着溢出效应。既往文献在不同研究主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果分歧,可能的原因包括研究时期、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数据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新农保与农民增收渠道、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城乡差距的关系,以及新时期的政策优化设计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