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水产品贸易大国,对水产品出口定价权的研究有利于为相关各方提供决策参考。本文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及动态议价模型,估算我国尖吻鲈鱼出口到马来西亚市场上的定价权。结果表明:我国尖吻鲈鱼产品出口定价权十分微弱,且尖吻鲈鱼缺乏定价权的关键原因是贴现率过高。建议通过拓展出口市场、形成水产品品牌效应,以及提升水产品附加值等措施提高我国水产品定价权。  相似文献   

2.
粮食的“地理可获得性”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供应在地理上的"可获得性"研究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关注粮食贸易过程中粮食供应在地理上的"可获得性",研究粮食贸易过程中全球内陆运输系统和海洋运输系统的现状、风险及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全球粮食出口国的集中以及粮食贸易量的迅速增长,粮食运输遵循较为固定的路线,粮食贸易路线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本文从粮食贸易路线出发,考察贸易路线的运行状况,并结合中国粮食进口路线中存在的风险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为了适应近14亿人的粮食需要,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国际粮食贸易,解决国内的粮食缺口、提升粮食消费品质。从中国粮食贸易的应用策略来看,经历了由"调剂余缺"策略向"适度进口"策略的调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适应国内的粮食需求。本文对中国粮食贸易从"调剂余缺"到"适度进口"的策略演变进行梳理,对如何有效地贯彻粮食适度进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的水土资源实现了高于世界人均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开放程度和外部粮源的有效利用,农产品贸易已全面融入中国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收入增长、国内食物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风险波动的持续加剧等都对粮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种类高度集中、重点品种进口来源地依赖度偏高等特点会使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加剧背景下出现外部粮源的利用风险明显上升的情况。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拓展。保障“大食物安全”,既需要依赖于国内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开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开放水平,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降低外部粮源利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大食物观下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的构建也对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输入防控与进口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消费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影响全球市场,俄罗斯作为中国陆上邻国,粮食贸易问题深刻影响其粮食安全。分析中俄两国粮食贸易发展现状,并对中俄粮食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俄两国粮食贸易竞争性较小,互补性较大,且中俄粮食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两国粮食贸易中,俄罗斯在谷类与豆类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在薯类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中国应强化中俄粮食双边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树立粮食安全世界观,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2021年或将成为联合国成立以来"最具粮食危机感"的一年。我国粮食虽然连年丰收,但去年进口创纪录、国内粮价明显上涨,特别是玉米和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尽管全球粮食供求相对宽松,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需高度警惕全球粮食结构性缺口加剧我国结构性矛盾,国际投机资本进一步推高国际粮价传导国内风险,以及疫情持续蔓延导致的贸易链供应链梗阻影响我国粮食进口,要未雨绸缪,采取有效举措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市场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两个依赖路径:一是依赖国内生产和供给,二是依赖世界粮食生产并通过进口实现。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自给率及其波动情况,认为在国内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依靠粮食进口以平抑国内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波动。建立影响粮食贸易因素的综合指标即贸易难易程度指标ρ,并将该指标纳入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国内粮食生产分别对小麦、玉米、水稻三种粮食作物进口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进口受国内及世界粮食生产影响较为敏感,国内和世界产量对玉米和水稻进口量因受到其他外生因素影响而不敏感。在世界粮食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在依赖国内粮食供给的同时可适度进口从而保障我国粮食足量供给。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第一的粮食生产、消费以及进口大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是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界定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从粮食供给总量、供给结构、流通通道、产业链条和市场地位五个方面对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认为:第一,现阶段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粮食获得能力的可竞争性;第二,我国粮食产业在国内粮食供给总量、国内粮食流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型跨国粮商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力和国际规则参与制定程度有所提升;第三,国际粮源基地、粮食流通通道、跨国引领企业、科技创新支撑等薄弱因素阻碍了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第四,发挥粮食产业现有优势,争夺国际粮食供应链的关键点,实现粮食链网重构、共治与优化是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的背景下,国内粮食的刚性需求仍得不到满足,而农业资源的过度消耗,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进口粮食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使优化农业资源、借助国际粮食贸易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针对粮食安全与贸易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粮食贸易对于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基于贸易视角提出了改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与粮食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逐渐明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匮乏,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和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交换,实现国内粮食的总量和结构平衡是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一、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我国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粮食贸易中的重要成员。从建国至上世纪60年代,我国是粮食(包括大豆,下同)净出口国。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基本是粮食净进口国,平均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2—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数据构建粮食贸易网络,从社会网络学视角探析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沿线国家粮食贸易的一体化程度,中国在区域粮食贸易中的参与度、话语权有所提升;"一带一路"粮食贸易网络逐渐演化为功能不同的四个板块,功能的互补为增进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地理距离、文化、贸易协定关系、汇率、水资源、经济体量以及制度是影响国家间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在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遵循不同板块的功能差异有针对性的合作,选择贸易伙伴时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从多角度消除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分析我国入世五年来粮食贸易及政策的发展和变化,重点分析粮食关税配额利用情况。本研究表明入世后我国粮食贸易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粮食进口配额量较大,但使用率相对较低,其他农产品的配额使用率较高。不同粮食品种配额使用率差异也较大。过去几年里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受国内粮食供求的影响。未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的发展及贸易量主要取决于国内粮食供求状况、国内政策调整及我国与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谈判进展。  相似文献   

13.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强国的基础和首要任务,当前摆在农业强国建设面前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饲用粮食供给问题。对全球农业要素禀赋、产出和贸易结构、国家生产能力、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国民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等多维数据的分析表明,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和粮食生产、贸易的技术性软约束,我国饲用粮食安全问题既是粮食贸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也是饲用粮食供给与食物需求结构不匹配问题,利用国际市场和外部农业资源来保障国内饲用粮食供给势在必行。未来,我国饲用粮食国际供应链要面对贸易渠道多元化难度大、现有渠道的不确定性难以回避、域内周边国家农业资源利用门槛高、粮食贸易容易沦为他国外交政策工具等四大困境。彻底解决饲用粮食安全问题需要稳固现有贸易渠道、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优化国内膳食营养结构、管控饲用粮食需求、提高饲用粮种植比较优势、开拓域内国家农业资源、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等一揽子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粮食贸易及其国际贸易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大米、大豆、玉米、小麦四种粮食贸易的历史演变,国际贸易地位的沉浮及国际贸易市场的分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国内粮食供需状况,粮食出口对国内居民消费的影响,国内外市场价格行情比较,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对世界粮食贸易的影响等,分析了四种粮食贸易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政府对粮食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并将其提升为首要工作任务之后,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自给战略?这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国粮食自给率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未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以口粮自给为重点,审慎放开饲料与工业用粮;以加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质量并重;统筹粮食贸易战略制定,高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强化粮食产业的全球布局,保障粮源的有效供给;改革粮食安全储备体制,提高储备效率;拓展食物来源,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给我国粮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粮食流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粮食企业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效的对策,求得粮食企业的繁荣和发展。一、粮食企业的机遇1.有利于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公平竞争WTO规则之一是贸易各方都要实行最惠国待遇。我国入世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无条件地给予我国最惠国待遇,不会遭受贸易歧视。今后,如果发生贸易争端,就可借助WTO的规则来解决,而不是以某一国家的国内法律为准则使我国受单方面的法律歧视,给外贸造成巨大损失。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公平竞争,是粮食企业参…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安全:趋势、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蔓延,引发全球粮食市场异常波动以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疫情对后期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全球粮食市场波动有可能进一步升级。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充分释放流动性,国际投机资本若炒作农产品市场,爆发类似2008年粮食危机的风险将越来越高。分析表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总体上可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升级的挑战,但大豆等农产品进口需防控国际市场波动风险。本文认为,要高度重视全球粮食市场波动的可能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强监测、及早谋划,系统应对、综合施策。包括:有效管控输入性不稳定预期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干扰和冲击;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风险治理体系;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强化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加强国际粮食安全、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18.
俄乌冲突导致俄乌两大“粮仓”的粮食生产和出口遭受重创,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粮食期现货价格全面上涨,粮食恐慌波及全球。因粮食安全问题中东和非洲地区长期具有脆弱性、持续性、敏感性、诱发性和政治关联性等突出特征,导致其粮食安全在此次俄乌冲突局势下遭受严重冲击并带动恐慌情绪向全球蔓延扩散,引发区域内粮食面临断供、社会动荡加剧和政治风险上升等一系列潜在不稳定因素,外溢形成全球性的粮食恐慌,促使粮食通胀压力剧增、国际力量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扩散、粮食外交抬头等不确定性增加,中东和非洲的粮食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公共事件。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应高度重视中东和非洲粮食危机和全球性粮食恐慌,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内生产供给能力,加强内循环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粮食安全的“护城河”;加强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和监测,释放坚持对外开放的积极讯息,调控国内外舆论导向,稳定国内市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整体预期;加强粮食贸易治理,开展粮食供应链的补链和强链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国内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加入WTO,逐渐融入全球资本和商品市场的背景下,外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我国粮食产业,并出现了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全面覆盖的趋势。按照人世承诺的要求,自2009年起,外资企业可以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在粮食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粮食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国内粮食产业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将产生一系列冲击。因此,  相似文献   

20.
棉花作为一种天然植物纤维在纺织服装、造纸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棉花种植广泛,涉棉企业及农民众多,国际棉花生产消费与贸易格局的变动密切影响着众多行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以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全球棉花数据为依据,对国际棉花消费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世界棉花已经形成新的产销及贸易新格局,在世界棉花新格局下中国应在加大棉花种质资源的研发力度,提高棉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棉花去库存,稳定棉花消费的同时积极谋取国际棉花的定价权,合理规避棉花市场风险,保障中国棉花产业及植棉农户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