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质因素对生态环境的控制是很明显的。地球表层的岩石圈是生态环境的载体,是生态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基础地质条件的不同,生态环境的特性也必然不同。地表岩石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运动特征等决定了生态环境的类型及特征。探索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将对正确评价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复杂,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基础。其综合评价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环境系统,文中将其划分为调水沿线生态环境、调水周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建立了具有总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介绍了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所遭受破坏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巴西政府为保护亚马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同时也阐述了巴西在保护生态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巴西的政府行为对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甘肃省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和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的有关数据,用熵权法对甘肃省的经济生态化进行测度和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的经济生态化水平在不断提高。采用回归模型对甘肃省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绿色金融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合目前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促进甘肃省经济生态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并介绍了目前通常采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特点,指出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阶段。提出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问题,采取科学的、经济的和合理的跨流域调水方案,尽量减小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旅游本是针对解决传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伤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但在实践中,同样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对土壤和地质、地貌的破坏,对动植物的威胁等。分析了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执法、环境监测、宣传教育、强化管理等相应保护措施,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覃帅  符雯雯 《山西农经》2023,(13):145-147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也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意义,研究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农业生态环境评估受其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广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广东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并论述了广东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开发中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从人口、资源和环境角度对西部优势准确评价,然后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的林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水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湿地水域有3种类型:湖盆中心敞水带、滨湖季节性淹没带和湖区外环渍水低地带,呈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该湿地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辽阔的湖洲滩地。分析洞庭湖湿地水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湿地面积减少,蓄水能力及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频繁;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水质污染严重,水产品质量下降。鉴于洞庭湖湿地复杂的生态系统和丰富多样的水域资源及现存问题,提出分别适应洞庭湖区3种类型湿地水域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水域生态环境、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农业旅游资源的分析与综合评价,提出构建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设想,并探讨该设想的可行性。[方法]以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为例,集中分析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和机会,将环太湖4市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为切入点,确定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层的影响因子,对综合得分结果展开研究。[结果]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8.289,属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综合评价得分项目中突出的影响因子分别为区内旅游需求旺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广阔、区位优越且交通便捷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结论]环太湖4市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的构想可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鄱阳湖区洪水灾害与孕灾环境变化的关系,包括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大规模围湖造田和三峡水库的运行等与洪水灾害的关系,针对鄱阳湖区洪水灾害,提出了洪水灾害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地精心呵护千岛湖水环境,千岛湖成为集旅游、水资源供应、水力发电、防洪和水产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人工湖泊,在生态文明被提升至前所未有高度的新时期,不可忽视千岛湖水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着眼自然循环生态系统,立足科学发展,才能解决千岛湖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力求从水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系统经营、社区环境管理以及加强监测等全视野、大纵深、多层面可持续推进千岛湖生态优先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1986~2016年呼伦湖水域面积动态变化及与气候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呼伦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湖,在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动态监测呼伦湖水域面积是呼伦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方法]以呼伦湖地区1986~2016年Landsat系列卫星TM、ETM+、OLI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提取呼伦湖31年的水域面积,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特征,并探寻其动态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1)1986~2016年呼伦湖水域面积动态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呼伦湖水域面积最大为1991年的2315.94万km2,最小为2012年的1761.90万km2;(2)呼伦湖水域面积与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虽然在统计上与呼伦湖水域面积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间接地与平均相对湿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呼伦湖水域面积与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年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从长期来看,呼伦湖水域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东北部及南部;不同气候因素对呼伦湖水域面积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关系且影响各异,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区生态链与产业链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入手,指出生态链与产业链的构建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两个枝心;提出了一系列构建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区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最后提出了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应用灰水足迹理论,选取我国粮食主产区洞庭湖区34个县(市)为案例研究区,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系统解析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农业资源节约与灰水足迹减排潜力、缩减规模和水环境压力降低潜势模型,进行农业环境效率与水环境可持续性测度与评估研究。[结果](1) 1994—2014年水环境污染约束条件下洞庭湖区农业环境效率相对较低,总体呈波动增长的态势;21年来灰水足迹具有较高的减排潜力。(2)洞庭湖区农业环境效率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差异特征,高效率区主要集中于环洞庭湖区与远离湖区的南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相对有效的地区呈逐渐增加的态势,且分布趋于均衡。(3)湘阴县与华容县农业生产的灰水足迹减排潜力较高;湘阴县灰水足迹具有较高的潜在缩减规模和水环境压力降低潜势,应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结论]通过农业结构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途径与措施,减少灰水足迹排放,以缓解当地水环境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粮食主产区水环境调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As a kind of activity to break down the original land ecosystem, land consolidation causes the ecosystem to undergo a process of “stability-unstable-stable”. The Chaohu Lake Basin is a typical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lanting area and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scal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By monitoring the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ctivities in a specific time period in the basin on the project area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impacts of large-scale land consolidation on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mainly monitors crop growth,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rea,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respon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caused by land consolidation can be embodied in indicators such as humidity, greenness, heat and dryness. Four indicators of NDVI, WET, LST, and NDBSI were select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reas of Chaohu Lake Basin.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study area exhibits long-term convergence and short-term divergenc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indicator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eigenvalue is 67.94 %.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will seriously interfere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it can be restored within 3–5 years after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project area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Land consolidation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solidation area,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cision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offer suggestions on strategy-oriented support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worldw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