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巧夺天工的人文古迹展现着人工雕琢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将经历百年甚至千万年的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融为一体,使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成果得以世代传承,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大课题。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城市历史街区构建,遵循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将历史、气候、生态等因素引入城市规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更好地突显其深厚历史底蕴,使城市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将人类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实现城市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政策性金融服务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的切实举措。本文结合湖北省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规划,分析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金融需求和突出难点,提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区生态伦理建设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有建制城市600多个。其中既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成了人们聚焦的热点,形成了潮流。然而,在城市有限的风景景观中,市区的绿地、林带、花园却出现了一边在建设,一边遭破坏的不和谐现象。以杭州市的河流沿岸绿化带和芜湖市赭山风景区的绿地相继被占、树林被砍、青山被挖等现象为例,阐述了绿色在城市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探讨了人们对生态安全麻木的严重后果;呼唤公众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界,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重。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逐步改善建设质量,调节好城市规划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各部门要认清城市规划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采纳有效措施,减轻土地利用压力,促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开展。分析了土地资源配置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以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现代城市工业发展模式;以集约式为主线的现代城市建设模式;以倡导生态文明方式为主线的"生态社区"模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包括生态保护压力、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3个子系统、17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城市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地区差异,并提出进一步保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对国土空间进行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从农业生产空间开发、城市空间利用到生态空间保护,分别对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化时代生态文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空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也在城市空间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对于生态空间的开发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埃比尼泽·霍华德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其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一、"田园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定位18世纪以来,城市化继工业化之后席卷全球,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活空前富足,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工业污染、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898年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提出了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生态城市建设,而城市规划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亟待开展.基于RS和GIS技术,充分运用R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技术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建立武汉市住宅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数据库支持下完成整个评价过程.最后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不合理的城市扩展模式会干扰区域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引发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利用移动窗口法、MCR模型、Hydrology扩展模块相结合,得到武汉市适宜扩张路径、生态安全路径,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结果表明:(1)适宜建设区(适宜扩张区、优化建设区)所占比例达60.59%,说明目前城市发展格局较为合理;(2)不同的适宜性分区对于建设活动的要求不同,适宜建设区域可引导进行建设开发活动,禁止建设区、生态恢复区应设立相关政策,严禁开发;(3)"山谷线"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扩展路径,"山脊线"作为生态安全路径,可避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4)生态关键点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应制定相关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城市生态用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基础。加强城市生态用地建设,既可以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总体服务价值,又可以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城市空间。然而,受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城市生态用地面临着诸如内涵不明、现状用地易被蚕食、规划用地难落实的困境,研究在明确城市生态用地划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已建生态用地按非建设用地管理、规划生态用地"只征不转"的差别化管理思路,以期可以加快城市生态用地的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用生态文明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态文明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跳出城市规划模式的束缚,努力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规划思路和新方法,在规划中必须大力提倡尊重和善待自然,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重视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江和珠江分水岭地区是长江和珠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其生态支撑能力供给是否满足需求,关系到长江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影响两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黔东南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其生态支撑能力供需平衡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黔东南从2000年生态需求大于供给,支撑能力供需不平衡,并且呈逐年加大趋势,同时,各类用地生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针对上述问题,推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AHP的城市景观生态评价与优化——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评价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以地处中原城市群中特别地位的开封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景观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开封市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状态,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建立生态标准体系加强城市国土空间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恶化、生态资源减少、国土空间布局失衡等问题的困扰。建立城市生态标准体系,对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和生产生活方式做出系统化、具体化规定,推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保障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有效协调城市空间需求压力与有限国土资源矛盾的内在要求。结合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统一的城市国土空间生态标准体系与考核办法,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与信息采集系统,组建由多部门协同运作的综合组织机构对城市生态建设进行评价与考核,完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加强城市国土空间管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新农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生态新农村的特征在于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乡村案例馆的宁波滕头村,其成功实践展示了建设生态新农村的创新举措。生态新农村是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活为落脚点,形成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良性循环,目的在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文明不断向乡村扩散,城市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本文从城市化的涵义出发,简要分析建国以来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制度创新四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培育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括3个子系统9个方面合计35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安徽省2008~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属于低均衡型,主要存在生态制度建设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民众生态意识薄弱等问题。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提出促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上海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农村城市化逐步推进。早在五十年代,上海在城市规划中,就提出了逐步改造旧市区,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镇的方案,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迈向组合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 八十年代初,上海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方针,要求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