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的经济发展势必引起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现代化气息的严重化,乡村旅游便成为人们的追求之一,然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了很多治理方面的问题。文章选择"公地悲剧"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治理机制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公地悲剧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治理研究的借鉴,同时立足乡村旅游产业"公地悲剧"背景下的表现,提出治理机制的三条建议,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机制;.完善公地管理机制;.鼓励个体参与,发挥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江苏省农村贫困治理体系的不断演进,传统的扶贫方式和减贫模式所释放出来的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出现衰减的态势。而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有助于构建乡村旅游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以深层次地改善扶贫绩效,最终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后期,乡村旅游兴起,并蓬勃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乡村旅游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旅游研究进程。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诸多地区出现了"公地悲剧"、"围城效应"、发展"内卷化"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渔家乐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滨海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合适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经纪理论,通过赢利经纪、保护经纪和行政经纪的概念构造出"复合经纪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省B镇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案例,对乡村振兴中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机制、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乡村有效振兴的运作机制以及乡村振兴对基层治理结构的形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上而下的政策势能、地方政府的基层创新和村两委的功能不足是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原因;(2)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关键性中介组织,通过复合经纪机制将政府、农户、企业、村两委联结起来,并形成多元合意的利益共同体,进而促进乡村有效振兴;(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政府项目进村和企业资本下乡,因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组织农户和整合土地中的功能优势,成为村级项目承接和市场对接的替代性组织;(4)乡村振兴中通过复合经纪机制形塑而形成的多元合意的利益联结共同体是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新结构。  相似文献   

5.
共享农庄产生于共享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经济背景。对共享农庄的利益联结机制、盈利模式及收益分配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基于共创、共建、共享三阶段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创新共享盈利模式、产业融合盈利模式以及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是共享农庄的主要盈利模式;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的收益分配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进一步从提出从政府层面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企业层面的财权配置结构与财务治理机制创新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层面的自我培育路径优化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引导共享农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国际公地治理关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大国之间利益博弈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文旨在剖析国际公地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探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公地治理模式与中国参与国际公地治理的政策导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国际公地治理认知不一、主体错位、利益冲突和效果欠佳等现实困境,在国际公地的治理上要坚持文明观、权力观、义利观、秩序观“四位一体”的伦理观,即以兼容并蓄、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包容不同治理模式,以相互尊重、平等共享的权力观优化治理主体权能,以大国责任、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划分责任与利益,并以规则至上、实事笃行的秩序观制定政策和保障效果。研究结论:在极地、公海、太空和网络空间等国际公地的治理中,中国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大力倡导多边治理、持续利用,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着力实现主动作为、共享利益,积极推进衔接规则、引领机制,以此为导向提出和推行国际公地治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银元 《农村经济》2023,(3):135-144
乡村旅游合作社作为农民组织化、规模化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其运营风险防控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基于西南地区135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乡村旅游合作社运营面临着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个体风险六类风险,并呈现出多元性和内源性突出、风险防控意识普遍缺乏、风险因素聚焦于收益等特点。在“驱动力—状态—响应”(DSR)动力机制作用下,乡村旅游合作社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对运营风险驱动力和状态的认知,判断当前运营风险的影响性、重要性、可能性,并采取关注、鉴别、调整、强化等行为响应,动态推动乡村旅游合作社运营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提高乡村旅游合作社运营风险防控效果,还需要在营造发展环境、注重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内部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加强政策供给。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度契合。旅游营业收入、接待人数、占旅游市场比重等指标都显示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1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本文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化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论证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机制,并从发挥政府的多元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广东省和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优秀经验,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以乡村旅游为纽带,聚焦特色产业,传承优秀文化,解决照澜村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等问题,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三产融合、带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天津市下营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实践为例,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视角,研究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实践的内在机制和运行逻辑。研究表明,首先,全域旅游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全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其次,旅游驱动的产业融合是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其产业发展机制是通过全域旅游的引流效应集聚大量消费者并形成在地化市场;基于旅游带动的产业拓展和协同实践,促进设施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旅游服务的兴起;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则为在地化市场提供商品,并通过建立相应的产品展示和体验中心,拓展出旅游服务功能。再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构成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土地资金或劳动力入股、劳动务工等方式形成基于地租、股权分红和工资的利益联结;最为重要的是农户还可以通过投资经营民宿或农家院为全域旅游提供配套性服务获取较高的经营性收入。最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的推进和发展,在各地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乡村旅游扶贫不能脱离其核心任务即"扶贫",也不能脱离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实践中易将其与旅游开发相混淆,从而导致陷入与扶贫目标和宗旨不符、政府包办、项目缺乏特色、利益联结不稳等困境。笔者根据对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了目前贵州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了精准视阈下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品的管理,包括利用和维护两个方面,这个阶段决定了农村公共品的使用效率,但其长期被专家、学者忽略,政府官员们对此也关心不够,农民们总是在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徘徊,导致使用效率低下,困难重重."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和"集体行为的逻辑"三个模型描述了农村公共品形成后的利用和维护中可能会出现的可怕情况,不过现实却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困境还是存在着一些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3.
避免"公地悲剧"——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向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地悲剧"及其局限:产权形式与资源利用没有固定对应关系 1968年,美幽学者加利特·哈工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剧"观点--"任何一种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稀缺资源都会发生过度利用和环境退化".他认为,造成公地悲剧的原因在于"每个人从过量的畜群中获得了全部利润而只承担了小部分草场超载的成本,结果使社区所有的牧人都遭受灾难性损失".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通过建立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监管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市场化的水资源定价体系与水权交易制度等举措结束塔里木河断流长达23年的悲剧。文章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基于公地悲剧的视角分析研究区域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乡风文明的重塑、治理效能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乡村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三农”利益造成影响。文章着重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三农”利益的影响,并针对如何保障“三农”利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期间重大国家战略,基于乡村旅游的产业扶贫则是践行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举措。研究解读以乡村旅游为拉动的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背景;揭示乡村旅游产业特色不特、精准不精,贫困农户素质不高及利益回馈渠道不畅通等制约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能的若干问题;给出精准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精准投资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精准设计旅游收益回馈机制等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生态环境受损、利益分配不均等原因,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冲突。文章重点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构建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等主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策略选择受监管成本和非保护性开发造成损失的综合影响,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能够提高企业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的概率;通过完善乡村旅游开发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增强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保障,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有助于建立对旅游企业的多方监督机制,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有序推进和整体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吕萍  邱骏  林超 《农村经济》2024,(2):21-29
宅基地制度改革关乎城乡发展战略,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是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模式,对于推动改革实践至关重要,并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宅改模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多方主体共同构建宅改规则,共同维护改革运行,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其中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与情感关联就是促进其积极参与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来源。本文基于课题组在江西省四个国家宅改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与情感关联对改革的影响,探讨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宅基地改革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并提出构建多主体共同利益基础、明确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多主体人情关联网络和发挥乡村社会文化纽带作用是保障宅基地改革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促进农民福利改善和共同富裕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而收入的持续增加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农民核心利益。从农民收入结构角度出发,以云南KY小镇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实践为例对其收入效应和利益保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主导乡村旅游开发短期内可以增加平均意义上的农民收入,但却难以持续,而社区赋权、个体赋能和治理结构优化是农民利益保护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人力资本养成过程中,其受益者——雇主、输入地政府、输出地政府、中央政府以及农民工自身都以各种理由不积极投资,"只用不育",进而引发了农民工进城中的"公地悲剧",为此,剖析"只用不育"的各种原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各利益主体在内立体化化解这一悲剧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