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生态补偿是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评估其受偿意愿对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云南省2个县23个村组204份退耕还林调研数据,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农户在不同分位点受偿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户退耕受偿意愿为2353.4元/亩,补偿期限5年,约为现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1.5倍。农户的资源稟赋特征及主观认知是影响受偿意愿最主要因素,且在不同分位数上影响系数存在差异性。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现金补偿,而年轻农户更倾向于政策补偿和技术培训。因此,在加强生态环境重要性以及政策宣传的同时,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根据农户资源稟赋的不同,实现补偿标准的差别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后期的农户复耕意愿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复耕的因素主要以农户家庭收入和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度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来,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对自主创业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发展生态农业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耦合性。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3个市29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采用列联表与卡方检验进行了计量分析,初步探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生态农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及农技培训显著提高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农户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显著影响了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性识别和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的研究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植被选择与林种配置、农户粮食安全、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地方政府治理、林权政策有效性、财政资金保障等实施环节均存在现实的不确定性,将有可能影响工程后续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制约工程稳步规模推进和成果的巩固。在系统评价工程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两个核心目标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与我国深度贫困发生地区高度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利用6省区15市县7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的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的连续跟踪调研平衡面板数据和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增长和收入不平等路径,测度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了10.80%,对样本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2003-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保持在1.60%~2.80%之间。(3)在样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1999-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减贫的贡献率维持在0.12%~1.67%之间。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在农户增收和农村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需谨慎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加大对经济林等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扶持,强化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引发的农户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通过适度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政策倾斜,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改善、农户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和脱贫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即将到期之际,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效应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无论是否包含退耕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2)退耕林种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不同:种植经济林的农户增加了林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了工资性收入;种植生态林的农户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研究结论: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的进程。政策实施5年后,农户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且稳定的生产方式,为补偿政策的逐步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成果的巩固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产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退耕农户林权意识在工程后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五个案例县的调查资料对退耕农户林权意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部分退耕农户林权意识模糊,针对退耕农户林权意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吴起县1619户农户的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论是,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也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林箐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及居民保护意识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内居民保护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及保护区与自己生存关系密切的问卷内容认知率较高;对环境保护、保护区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有关知识及法律法规问卷认知率较低;当地吃野生动物比其产品利用现象普遍;分析了影响该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的因索,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6条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农地整理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探讨生态性农地整理的方法提供服务,促进农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初步建立农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合理的农地整理有利于降低区域的生态不安全因素,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过渡性,其生态环境波动性大,极易受到干扰;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部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不合理性与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要素相叠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马鞍山市的概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城市用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促进该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区域社会、经济、自然3个亚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复合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时序立体表的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复合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评价模型,并用加权因子得分法综合评价复合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应用该模型对福建1999~2004年复合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福建复合生态环境状况呈现逐步变好的态势。提出进一步加强福建复合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满意度评价模型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衣合)满意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参合农民整体对梅州市现阶段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满意,但这种满意更多是“量”上的满意而非“质”的满意。参合居民对新农合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高、医疗水平不高,医疗条件不能满足农民的看病和检查需求;医保机构报销比例低、可报销项目窄、报销程序繁杂等。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医保机构(政府)视角、定点医疗机构视角及个人视角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京冀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周边104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回归模型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农户参与造林建设意愿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工程区样本农户的年龄、居住地、收入构成、政府及造林政策以及效益偏好对后续造林参与意愿的综合影响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年龄越大、所在地区越偏远、非农收入占比越大、重视经济效益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到后续工程建设中来;有政府补助收入、一期工程中接受过技术指导及参与过一期工程的农户对后续工程的参与意愿则较低。因此,建议加强造林工程的信息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造林标准,加大投资力度,造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增加管理和管护经费;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快速定位、定性与定量监测 ,解决我国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管理和土地生态管护需求差距的技术难关 ,全面、及时地掌握环北京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信息。该研究以环北京地区为例 ,首先对环北京地区进行生态分区 ,确定了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 ,采取试点研究与工程相结合、遥感监测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研制了监测的总体技术流程 ,并探讨了监测工程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在浙江省集体林区的开化、临安、龙泉、磐安等4个样本县的16个样本村中192位农户的实地调查,建立Logit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农户垃圾定点堆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个样本点地区农户的垃圾定点堆放行为存在差异,而农户是否定点堆放垃圾受到地理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堆放点距离、户主年龄、家庭人口以及家庭住宅价值对农户是否定点堆放垃圾存在显著性影响。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机制和与服务以及农民环保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论述了进行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开展国家尺度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系统主要由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和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监测两大子系统构成, 系统运行方式包括分级监测网络、定期与日常等多种监测形式、空中遥感监测与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