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山南泽当地区2004年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泽当地区地面紫外线辐射强度有很好的日变化特征,而且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日变化与季节也有关,从月、季、年的平均紫外线辐射强度及紫外线辐射强度日极大值分析得出,夏季紫外线辐射强度均大于冬季紫外线辐射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揭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典型地区不同特征气温的变化规律。[方法]基于1960~2015年间的观测数据,综合线性回归、距平、小波和重标极差分形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淮河流域气温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周期特征。[结果](1)年平均气温、春、秋、冬季气温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但夏季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不同气温都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2)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气温,而气温年较差为波动减小趋势。(3)年气温、春秋冬季气温存在较显著的2年、3~5年左右短周期,而夏季气温无明显周期规律。(4)未来气温变化趋势上,年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不同季节气温仍将呈升高趋势,而气温年较差仍继续呈减小趋势。[结论]1960年以来淮河流域不同特征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显示了气候变暖的区域影响效应,但气候变暖对气温偏低季节的影响更偏大,且未来流域气温仍将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原核心区降水指标分析,揭示该区域54年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文章基于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2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年均降水量、干旱频率、干旱等级等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中原核心区降水波动性大,多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旱事件多发的态势,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的排序为轻旱中旱特旱重旱;冬季是干旱的高发季节且呈现出重发的态势。(2)中原核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就区域而言,郑州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且旱情较重。中原核心区发生高频次干旱的范围随年代际逐渐缩小。就季节而言,郑州为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高发地,开封和洛阳西部是夏季干旱的高发地,洛阳北部和开封东部为秋季干旱的高发地。[结论]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有针对性地抗旱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博罗县耕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探讨广东省博罗县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特点。[方法]基于2005~2014年广东省博罗县耕地资源数据及其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选取1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找出社会经济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借助DPS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从而量化不同因素对于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影响耕地变化最大的经济因素为地方财政收入,其关联度高达0.994;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相关性很高,其关联度为0.991;地区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相关性较高,其关联度为0.830。[结论]2005~2014年博罗县耕地数量波动相对较大总体呈现略微增加趋势,人均耕地呈现下降趋势,且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基础上[4-8],进一步利用区域的气象资料和对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资料[8],采用典型相关性(canonical correla-tion)和Pearson相关性[9]分析了月平均气温、月极端高温、月极端低温、月降水量、每月日降水量大于0.1 mm的天数、月日照总时数和月平均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及叶部主要害虫的关系,以期初步揭示气候的季节变化与群落变化及害虫暴发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标准地概况各标准地均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各地基本概况与参考文献[5]的1-9号样地相…  相似文献   

6.
梁勇 《山西农经》2020,(2):80-81
利用2015-2018年信阳市各市县环境监测站点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信阳市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信阳市中度以上污染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几年,信阳市主要污染物PM2. 5呈明显下降趋势,而O3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第二大污染物。O3的浓度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在冬季出现最低值,其他污染物则呈现出相反规律。PM2. 5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 31倍,O3浓度与PM2. 5相反,其最大浓度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 81倍。  相似文献   

7.
用统计学和HYSPLIT模型对2016—2020年武汉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0年武汉市大气中NO2、PM10、PM2.5、SO2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CO和O3的浓度先降低后上升。PM2.5与SO2、NO2和CO之间相关性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CO>NO2>SO2。其中,O3与温度,NO2与风速,SO2与相对湿度,PM2.5与温度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大气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春秋季>冬季。温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元谋是云南金沙江流域区典型的干热河谷盆地,气候干湿分明、热量充足、光日照丰富,是云南重要的冬春蔬菜种植、出口,热带水果引、试种植和国内知名蔬菜、粮食作物冬季繁制种及科学研究基地。为客观评价元谋县干热气候及变化特征。[方法]选取云南125个县市的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做气象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和元谋县近54年来的气温、降水做气候倾向、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周期分析。[结果](1)元谋是云南省的高热量、强光日照区、最干燥区和光热资源高效利用区,热量因子主成分得分在滇中河谷盆地及以北最高,光日照因子主成分得分居云南省最高,干湿因子主成分得分为云南省最低。(2)年降水量趋势变化不明显-0. 64mm/年,突变发生在1963和2010年,2001年后年降水量减少趋势变化明显,变化周期依次为26年、16年、2—4年。(3)长夏季平均气温有-0. 009℃/年的较明显趋势变化,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变化周期依次为25年、17年、4—6年;最冷时段平均最低气温有-0. 036℃/年的明显趋势变化,突变发生在1971年之前,变化周期依次为19年、4—6年; 11—2月(冷时段)时段平均气温变化周期依次为8年、3年; 1991~2010年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较前30年增加0. 3d/年、低于4℃的日数增加了0. 4d/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8℃的日数减少了3d/年,日平均气温在25~30℃之间的日数减少了2. 5d/年;各统计时段气温在2009年由明显下降转为明显上升。[结论]元谋县空气干燥,光热资源在云南滇中河谷及以北地区最丰富;年降水量、冷时段气温、最低气温和长夏时段气温均呈下降或微降趋势变化,年际间有明显的突变点和变化周期,其中16—19年和4—6年的变化周期均在年降水量和各个统计时段气温的周期变化中均呈现,极端高温日数减少、低温日数增加;受2009—2013年云南持续干旱气候影响,各个统计时段气温均呈现反相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找出近40年来菏泽气温变化的特点及规律,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分析了菏泽多时间尺度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方法]利用菏泽地面气象观测站提供的197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高温低温日数资料,采用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法、六阶多项式线性拟合法、变异系数法、显著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的方法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近40年来菏泽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6℃/10年;(2)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显著,线性速率为0.54℃/10年,秋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小;(3)最高气温以0.13℃/10年的线性速率增加,最低气温以0.587℃/10年线性趋势升高,最高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低于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和突变性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变化的特征;(4)高温日数(≥35℃)以1.09d/10年线性趋势增加,低温日数以0.81d/10年线性速率减少;(5)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在1993年、1979年、1982年发生了突变。[结论]近40年来菏泽的年、季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夏季是养殖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多种疾病的爆发使养殖风险增加,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养殖的失败。2012年夏季,长三角地区青鱼精养池塘与往年相比死亡率明显增加。经实地走访调查,在此对青鱼发病概况、发病原因及防治思路做了初步整理,供大家参考。1.发病概况主要发病区域包括湖州菱湖、嘉兴王江泾、上海青浦等青鱼传统养殖区域。发病季节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底。患  相似文献   

11.
利用NASA Prediction of Worldwide Energy Resource(POWER)网站和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中云南省1983~2013年台站的逐日气温数据和太阳辐射数据,基于FAO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瓦赫宁根大学的马铃薯光合生产潜力模型,估算云南省马铃薯周年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比较三种马铃薯产量潜力的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生产实际,FAO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光温产量潜力模型是目前较符合实际的计算马铃薯产量潜力的方法,并且有可能达到最大的实际产量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为大春(134.2±9.0)t/hm~2,小春为(76.6±14.8)t/hm~2,秋作为(76.2±8.3)t/hm~2,冬作为(70.1±15.1)t/hm~2。当水分不是限制因素时,海拔1 000m以上为大春马铃薯稳产高产区域;滇东北,滇东南和北纬25.5~26.5度间为小春马铃薯稳产高产区域。滇东北为秋作马铃薯稳产高产区域(经度在东经102.5~105.5之间)。云南省冬作马铃薯生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南地区,面积较广,同时也是高产区域,滇西北和滇东北大部分区域不适宜种植冬作马铃薯,即海拔2 200m以下范围为适宜冬作区域,其余地区则为不适宜区域。海拔550~950m左右区域的冬作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当水分不是限制因素时,在滇南950m海拔以下为稳产高产区域。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河蟹养殖综合气候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有效地利用江苏生态气候资源,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 文章利用1981—2015年江苏省及周边共85个气象站的数据,系统地分析河蟹养殖期气象条件,分别筛选出夏季高温、日照、降水及连阴雨作为关键气象因子,采用熵权法获取各气象因子的权重系数,构建基于气象要素、地形和土壤属性的综合评估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将江苏河蟹养殖综合气候地理条件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及不适宜3个等级。结果 结果表明:适宜养殖区主要位于江苏中部,包括里下河、沿江及淮北部分地区,占全省地域面积36.75%;较适宜养殖区位于适宜区的外围,包括苏南、淮北大部及沿海地区,范围较广,占全省地域面积50.21%;不适宜养殖区约占全省13%,主要为零星分散于宁镇丘陵、淮北局部的低山岗地以及沿海滩涂。结论 江苏80%以上的地区可以开展河蟹养殖生产,而且现有的品牌河蟹养殖产业几乎都处于气候适宜区,这说明该分区结果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于灰色评估的空间分区模型,在GIS和VB.NET的支持下,评估我国各地区农产品价格在春、夏、秋、冬4季的水平,并进行空间分区。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东南沿海的价格明显高于西北内陆;东部的价格显著高于西部;大城市的价格水平高于中小城市的水平。高价区一般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低价区一般集中在内陆地区及西北地区。夏季的价格总体水平高于春季;冬季的价格水平总体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冬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黄淮海区是我国第一大冬小麦主产区,研究选择黄淮海区为研究区域,首先运用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区近50年来太阳辐射量和平均温度在全年和冬小麦生育期两个时段内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运用AEZ模型计算了黄淮海区各气象站点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辐射量和温度变化对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淮海区全年日均太阳辐射量和生育期内日均太阳辐射量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且全年日均太阳辐射量减少幅度较大;(2)黄淮海区年平均温度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而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上升趋势极不明显;(3)黄淮海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和平均温度的降低是导致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收集三江平原东部地区绥滨县、抚远县、同江市的多年(1967-2008年)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倾向回归、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该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同时运用标准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指数计算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三江平原东部地区旱涝规律.结果表明:1、本地区多年降水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达20mm/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霜冻害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冬春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冬小麦霜冻灾害的研究现状,对把握今后国内冬小麦霜冻害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霜冻害概念及分类出发,对冬小麦霜冻害影响与危害、致灾成因、灾害指标、分布特征、监测预警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小麦霜冻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1)我国冬小麦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春霜冻为主,由于拔节后冬小麦抗霜冻能力迅速下降,霜冻害通过影响小麦正常抽穗灌浆、推迟生育进程,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2)我国冬小麦霜冻发生范围广,北方地区发生频率及受灾强度总体上大于南方,主要集中在黄淮海、西北、黄土高原冬麦区等。(3)近年来霜冻害发生区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减弱态势,但黄淮海北部、新疆等部分地区冬小麦霜冻致灾风险增加。(4)冬小麦霜冻害指标可分为形态学指标、气象学指标及综合指数指标,主要基于受冻率、减产幅度、最低温度为判识因子构建。近年来霜冻害监测研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基于霜冻灾变过程构建动态化霜冻害综合指标、加强冬小麦霜冻害模型构建和风险评...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风电基地,研究河西地区风速、有效风速时数、有效风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风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参考。文章基于1958~2012年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月、日值平均风速,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 IDW插值法等对近55年风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平均风速自西向东递减(-1.25~-7.04);各季风速减幅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不同站点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各月平均风速4月最大(3.5m/s),除乌鞘岭、马鬃山外,各站均呈减小趋势;有效风速时数分布高海拔地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年、季节有效风速时数以减少趋势为主;河西地区多年平均有效风能空间分布高海拔地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年有效风能除乌鞘岭增加外,其他站点均为减少趋势,减幅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河西地区气候变暖特别是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及大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是平均风速和有效风速时数减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61~2013年菏泽0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3年菏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菏泽0cm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水汽压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菏泽年平均地面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22℃,冬、春季节的升温对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升高有主要贡献;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呈弱上升趋势且春季显著趋暖、夏季趋凉,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冬春季节趋暖;平均地面温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趋暖,地面最低温度的趋暖在平均地面温度的趋暖中起主要贡献;年平均地气温差呈递减趋势,秋冬季节地气温差减小,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的扩散,致使菏泽秋冬季霾天气出现多,空气污染加重;近53年来,降水量减少、水汽压极显著增大,导致菏泽地面温度极显著升高,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对地面温度升温趋势有弱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