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政府主导的外生的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出现后,产生了四大利益主体,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信用社社员、农村信用社"内部人"、以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过程就是四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与均衡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主要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政治博弈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信甩社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规律,分析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取向。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集体、农民4方动态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各利益主体博弈进化关系特征及约束条件。研究结果:生成了各利益主体进化博弈关系表及策略对比趋势图。研究结论:(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以中央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过渡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顺应这种趋势;(3)农民集体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中中央政府策略选择不完全的产物,其产权关系不清、权能缺失。(4)应该有针对性地完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促使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由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设计与创新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程,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折射出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而较少反映出微观金融主体的诱致性制度需求。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为理论框架,指出由于这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因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而容易被锁定在低效状态。最后,笔者提出,要使农村金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退出这种低效的锁定状态,必须注重对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引入,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分水政策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黑河分水政策制度变迁过程,辨析其中利益相关者作为相互博弈的主体各自所面临的成本-收益处境,探讨造成各个主体不同的偏好取向的更深层次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根源,无疑能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整个制度走向,为更好地改进政策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总结1960年以来黑河流域分水政策制定实施的历史,提出了分水政策制度变迁的一个可能的模型,即一个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三元主体纳入的完整的、一般性的制度变迁模型。旧制度结构的变迁和新制度结构的得出,是三元主体在成本约束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策略下,对制度选择空间本身或在制度选择空间内部进行多次博弈的结果。三元主体各自面临的成本-收益,规定了他们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与策略行为。最后,对分水政策制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制度变迁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历时多年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形成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那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制度变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轨迹?为什么多年来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制度变迁并未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的改革与制度的变迁?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梳理农村信用社多年改革与制度变迁的轨迹,总结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特征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后就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与制度变迁提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衔接进程中,医疗资源的整合是首当其冲,这必然会涉及到医保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一个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不同管理主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政府在推进城乡居民医保衔接进程中应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政策转变,同时应积极促成医保资源管理主体间的利益联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设计的农村金融制度没能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信息传递成本问题,致使金融机构缺乏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激励,而农村金融新政则实现了对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也有效破解了金融机构和农村借贷者之间信息传递成本过高问题。制度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使经济参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追求的同时实现新政既定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8.
西部退耕还林的制度变迁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西部退耕还林应该起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目前,西部退耕还林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的进程。问题的症结在于西部地方政府的利益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因此,推进西部退示耕还林工作,必须推拉并举。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不同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变迁方式 ,即基层组织主导的混合型制度变迁模式。文章通过对南岭村两次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具体分析了南岭村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以及基层组织、权力中心和村民三方之间的博弈过程 ,并且说明了权力中心对基层组织自发的制度变迁进行事后追认的理由 ,最后论述了地方精英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本文的启示是 :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原则 ,更多地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 ,发挥地方精英的作用 ,进一步搞好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10.
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以下两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来探讨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制度的关系的。第一个假设是 :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不同主体 ,包括集团和个人 ,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不可能在单一主体的社会里发生。第二个假设是 :不同的经济主体 ,包括集团、个人以及政府官员都是作为不同经济利益主体而存在 ,符合经济人假设 ,只是他们追求利益的形态不同而已。一、关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理论说明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就是约束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包括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等。一般所指的制度是制度安排 ,它包括正式制…  相似文献   

11.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阐述了政府对公益林补偿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满足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并且通过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论证了公众对公益林补偿制度变迁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强,政府也愿意建立公益林补偿制度。最后对制度变迁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论证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比较适用于公益林补偿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主体不明确、地方寻租空间过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制度变迁的综合性和配套性,明确管理主体,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逐步清晰产权,规范微观管理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消散制度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透过当前出现的小产权房现象,解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可能方向。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潜在利润和追求潜在利润的各方的博弈能力,说明中央政府引导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基于此指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可能方向和变迁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追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同时总结历史改革经验,为当下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是公有制(国有制)与私有制的循环过程;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过程;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土地产权交易形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对于当下,(1)土地制度改革不应为土地流转而流转,要以产业为支撑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2)土地制度变迁是国家、集体和农民三个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权衡好国家与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土地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3)"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土地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主流趋势,而土地混合结构化的改革思路不失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制度的创新。然而遗憾的是 ,中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缓慢 ,严重制约了中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用新兴的制度经济学理论 ,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并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设想。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道格拉斯·诺思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思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其原因是 :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广东省佛山市N区的"村改居"项目通过打破城乡分割、实现政经分离、将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引入农村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N区却仍保留了诸多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变迁的悖论可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得到解释。在历史制度主义者看来,N区"村改居"的制度现状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一方面,体制锁定造成了制度依存,新制度不得不在现有的制度场域中寻找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回报递增和利益群体的博弈也使得制度始终在延续和变迁之间求得平衡。制度变迁不是简单的"效率最大化"的结果,制度场域及制度所塑造的利益群体对于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吴盈  邓连喜 《农村经济》2004,(11):68-70
本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结合供销合作社近几年产权制度变革的实际发展,对其制度变迁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制度非均衡状态和潜在利润希冀所形成的制度需求,将诱致其进行制度变迁,实现从产权界定混少不了到清晰化,产权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但由于现存制度安排,不同集团的利益选择,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其实迁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资源的产权安排直接决定着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制度的动态变迁过程,提出该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利用诱致性变迁模型详细分析其产生的条件,指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及制度实施成本将影响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20.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中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结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过程中,建设用地价格的上升、农民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宪法秩序的改变,导致了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流转权利的需求.农民采取黑市流转、变相流转等方式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改革意愿,突破了中央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限制;中央政府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供给的态度分为两个阶段:在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之前,由于放开流转给耕地保护和国有土地市场带来冲击,不能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在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之后,由于中央政府在地方推动的制度变迁中分享了收益,同时维持原有制度安排的成本太高,中央政府开始逐渐承认并主动推进地方政府发起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