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完善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矿区土地复垦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意义重大.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而土地复垦保障金制度正是实现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制度.通过对国内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现状分析,同时借鉴国外矿区土地复垦金制度的经验,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的完善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监测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试图建立一套煤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监测的指标集,为行业部门土地复垦实施监管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煤矿区土地复垦问题辨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内容分析和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复垦实施监管的复垦进度、复垦土壤质量和复垦效果3方面的监测内容和39个监管指标,并分析了监管指标的管理属性和监管周期。研究结论: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监管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实施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土地复垦活动、土地复垦效果评价、土地复垦验收和土地复垦监督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利益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土地复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并将其分类,并澄清了塌陷地复垦过程中形成的政府、煤炭企业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链条关系。结合我国土地复垦的实际,从复垦利益协调度、复垦时间后保障及利益权重等方面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方法,为进一步制定矿区土地复垦政策,引导采煤塌陷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彬长矿区为例,提出了黄土高原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利用原则,及土地复垦措施  相似文献   

5.
矿山修复治理保证金的标准核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矿山修复治理保证金的最大标准和最小标准理论模型。研究方法: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定义,分别建立最小补偿费用和最大补偿费用核算模型,并运用AHP确定最小标准的影响因子体系。研究结果:(1)矿山修复治理保证金最大标准由矿区土地复垦费用、环境污染修复费、健康损失与发展机会补偿费构成;(2)矿山修复治理保证金最小标准核算以复垦工程发生成本为依据,影响因子体系包括:开采矿种、开采方法、矿区地形地貌、矿区地质条件和复垦土地使用方向。研究结论:用影响因子体系构建的最小保证金核算模型,不仅使补偿标准的核定方法统一,而且补偿费用的可浮动性体现了区域间各矿区的实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矿业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土地复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矿区建设生态绿色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治理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势在必行,矿区土地复垦是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步骤.矿区复垦分为采空区复垦、塌陷区复垦、废石场复垦、尾矿库复垦等四种类型,应针对每种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和复垦措施.矿区土地复垦的关键是正确评价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7.
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垦潜力评价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对研究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复垦潜力的内涵出发,对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进行了阐释,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近年来常用的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中的潜力测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对比分析了新增耕地系数法、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范围、优点以及局限性,最后对未来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集中在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的理论研究,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与模型化研究和评价结果的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3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综合开发模式与运行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机制及路径、碳中和背景下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壤—植物—微生物模式下的复垦土壤重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差异化分区与格局构建、土地信息智能化监测技术与信息提取方法、数字化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基于GIS的土地管理技术。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用地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土壤改良的矿区土地复垦、土壤—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作用机制、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指标的生态修复、土地信息监测与预测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地规划技术、土地管理系统优化技术。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与土壤重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监测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4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碳中和目标下的矿区土地复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低效用地治理、土地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土地信息智能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山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在矿山土地复垦中是对矿区土地复垦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首先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然后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的土地复垦可行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分类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类群分布特征。矿区大型土壤动物有2门4纲10目29类,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不同功能类群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自高到低为杂食性(33.74%)植食性(32.10%)捕食性(31.69%)腐食性(2.74%),数量自高到低为植食性(12)捕食性(11)杂食性(4)腐食性(2)。从水平方向分布特征来看,植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为混交林刺槐纯林原地貌小叶杨纯林,杂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原地貌小叶杨刺槐纯林混交林,捕食性动物在各样地中分布比较均匀;从垂直方向分布特征来看,除杂食性外,其他类群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各样地中原地貌表聚性最不明显。相似性指数表明生态恢复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原地貌与纯林的相似性指数除植食性外其他都高于混交林的复垦模式。研究结论:复垦模式的选择对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可为矿区土地复垦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土地复垦理论与创新、复垦土壤改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治理、“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覆盖分类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土地动态变化3S监测技术、土地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矿区复垦土壤改良与植被生长、土地复垦与环境可持续性、土地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土地信息实时精确提取、土地GIS优化配置技术、土地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理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3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及区域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矿区为主的土地复垦理论及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施路径、土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其监测技术、时空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创新便捷应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2.
西南部矿区污染耕地损毁程度等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对矿区耕地损毁程度等级的评价方法体系,为其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研究矿区污染耕地损毁程度等级评价方法。构建了污染耕地损毁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pH值、田面污染率、灌溉水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度6个指标)及权重系数,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某金属矿为例,进行矿区污染耕地损毁程度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矿区耕地污染损毁程度为中度~重度,即污染耕地的损毁程度偏重,其损毁程度等级偏高,耕地污染损毁等级达到Ⅲ~Ⅳ级。本文可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受损耕地的复垦措施及复垦方向确定等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复垦,必须注重地表沉陷预测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矿山地表沉陷的研究和预测方法及其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作用,并对几个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前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煤炭开采对土地的破坏规律与特征研究,完善配套土地复垦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积极开展复垦土地评价方法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态系统内外部机理相适应的土地复垦动态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2)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3)“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六要素一体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研究结论:适应性管理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等特征,如果管理者能把握矿区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理与外部干扰规律,并借鉴吸收相近领域研究成果经验,那么适应性管理有望成为破解露天矿区土地复垦过程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土地复垦在20世纪50年代末称为造地复田,新时代的土地复垦内涵已变得非常丰富,但时至今日,人们研究和关注最多的还是矿区土地复垦。而根据《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研究目的:对照中国土地复垦工作与国外的差别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提出中国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扩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对土地复垦的界定和真正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复垦一词来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外复垦的重点有所不同,加之国外资料的缺乏和深入理解分析不够,对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希望更名或认为已经发展到生态重建阶段.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应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扩展并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8.
山西本为煤炭大省,煤炭资源丰富,带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但是煤炭的开采却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很多采矿区地表坍塌和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土地变少。如果土地资源不采取有利措施进行保护,将会出现无田可种无地可住的局面,应当在本省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工作,有效保护土地资源,重建生态系统,共建美丽家园。本文通过现有的文献对山西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进一步做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了本省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性的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复垦对象、刊载期刊及研究机构这三个方面揭示中国土地复垦的特点。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分类与统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矿业损毁土地是中国土地复垦研究的主体,其中受关注最多的是煤矿,其次是金属矿;(2)土地复垦文献在各期刊的分布呈现广泛而分散的特点,矿业、农业、土地相关类型期刊分布较多;(3)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土地复垦研究的主力,管理部门和工矿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4)复垦研究机构涉及行业广,但平均文献量偏少,复垦研究缺乏持续性。研究结论:土地复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土地复垦发展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和多学科人才共同推进,为中国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土地复垦质量和效果,澳大利亚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对澳大利亚土地复垦操作的全过程,包括矿区运行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原则、常规复垦技术规程、特别类型土地复垦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现部分简述如下。1矿区运行设计详细的矿区运行设计要求与矿山开采规划同时设计完成,包括3个部分。1.且土地复垦目标。这一目标必须在采矿开始就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商议确定,在确定过程中,矿区附近居民的安全和健康是首要考虑的。复垦的目标可以是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完全恢复开采前的状况;其二,保留开采前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