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衍生的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如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空间分隔不平等以及二元矛盾仍然突出等,对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发展造成了阻碍。文章基于系统论的视角,从健全城乡资源自由流动体制机制、调整与重构城乡空间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3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助力城乡融合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的思路 城乡关系,是新中国成立40年来一直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过严重的教训。认真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对于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新型的城乡关系将大有裨益。 1949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全国性的胜利,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本文首先对城乡统筹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城乡统筹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根据城乡统筹的内涵,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并设定评价标准值。最后,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检验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城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入高速发展期,认真分析我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和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本文总结了我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引出发展城乡一体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消除制度性、历史性因素所造成的区域、城乡资源配置被边缘化的问题,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继而实现现代化。回顾我国发展进程发现:中国城乡关系是从分离、对立到融合,从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的过程,此过程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境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道路。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容性较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城乡空间结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文章认为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进行战略统筹,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理念,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制;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数字科技赋能城乡产业,孕育更多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7.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深刻理解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进而以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践履双向循环城乡发展的思路,无疑对新时代建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滔 《中国农史》2005,24(2):78-88
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一向是明清社会经济史关注的热点,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透视江南地方社会的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回顾了以往大陆、港台和海外学者研究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的主要脉络和学术取向,并对城乡界线及其运作机制等前沿问题作了必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构建和谐城乡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几年,城乡关系有了较大改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和谐的城乡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其中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就是影响城乡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统筹城乡公麸品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就成了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整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振兴农村经济,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彻底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解决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导致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是“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必经之路。新农村建设要围绕理顺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这条主线,在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要重点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榆林市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临沧市云县爱华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方杰 《农业经济》2006,(8):44-45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大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五大统筹中,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关系的重要性。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04年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后,各地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少举措,其中有一种普遍的举措就是“村改居”——即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村落改为社区、农民改为居民。最近,笔者到西部某县进行城乡统筹调查时发现,在一些地区,村改居非但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反而使城乡关系更加复杂,出现城乡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渗透远远超过了户籍制度的本身,成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象征。户籍管理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城乡社会经济关系的同时,客观上也维持着城乡封闭格局和城乡差别,束缚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指非农业人口,下同)和农村居民(指农业人口,下同)的比较研究,试就现行户籍制度下的城乡关系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关系是新时期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则;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从城乡关系出发,以郊区作为大城市的功能为基础,提出通州区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重点、布局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乡镇企业制度和城乡关系制度改革突破通论孟令伟土地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农村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土地关系构成农村生产关系的基本方面;乡镇企业既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和主要新生长点,又是农民走向非农化的重要途径;城乡关系则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理性认识人类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和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政策的演变,有助于科学把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因与外因。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辩证分析其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现状,从激发内生动力视角出发,提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推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 (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 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苏城乡统筹“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美好愿景——力争到2010年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