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定义了金融中心层级体系的概念,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四个层级,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建立金融中心层级和金融辐射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遵循金融中心层级论,形成点状散布型的金融中心层级体系,并对中国7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定级定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金融辐射力与金融中心层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定义了金融中心层级体系的概念,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四个层级,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建立金融中心层级和金融辐射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遵循金融中心层级论,形成点状散布型的金融中心层级体系,并对中国7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定级定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目前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对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一体化并不会导致欧洲只存在一个(或少数几个)金融中心,尽管欧洲金融中心体系内各层次金融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调整,但欧洲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削弱。中国各区域之间同样正经历着一个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过程,因而欧洲的经验对于中国金融中心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影响一个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要素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要素水平、创新投入水平、人力资本对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金融中心理论、市场供需理论和教育理论,分析了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金融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及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金融中心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徐方 《海南金融》2010,(1):28-30,52
近年来.建设金融中心已成为中国大都市关注的热点,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国大都市竞争的焦点。对于一个城市能否建设金融中心,建设什么样的金融中心,怎样建设金融中心,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本文在对全球金融中心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提出将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作为北京市建设金融中心的选择,通过政府立法、政府推动和政府监管促进金融中心健康有序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出现高度集聚的现象,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与实体产业集聚的研究相比,金融产业集聚具有自己的特征,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金融产业集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总部金融建设。国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融地理"观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经济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对金融中心形成理论中的“金融地理”观点进行经济学评述,指出金融地理可能有助于我们对于金融中心的理解,但无助于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实践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陆俞廷  金磊 《财政监督》2012,(14):74-76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区域金融体系完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在新时期新起点上,对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武汉作为中部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带动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本文就武汉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现状与差异、战略定位、政策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中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由"功能优势、金融集聚地和金融腹地"三者组成.金融中心是在实现某项或某些金融功能方面具有其腹地范围内它者所没有的优势的中心,功能优势是金融中心的灵魂,功能定位是建设金融中心的中心.围绕功能定位,遵循金融集聚规律,提升金融集聚地规模.同时要统筹好"中心-腹地"关系,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间金融合作,来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1.
低碳金融兴起为建设金融中心、改变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走向低碳、高效、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提供了革命性机遇,如何顺应全球低碳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占领国内低碳金融的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建设辐射区域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低碳金融中心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碳金融的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入手,剖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模式,结合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情况,提出适合我国低碳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浅谈金融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金融先行。金融先行的路径是推行金融产业化。中部金融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包括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规范的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强化诚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弘扬全社会的诚信价值观念,实施金融产业诚信化发展战略;积极优化金融产业体系,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往往同时拥有发达的金融业,科技与金融兴衰与共的态势非常明显,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问题成为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现实战略问题。在科技创新肩负广州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以及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的背景下,本文以科技金融的内涵及作用机制作为切入点,结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内生动力,研究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期能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融中心是一定范围内金融资源相对集聚的场地.金融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体现.在全球范围内,按照金融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影响范围,金融中心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性、国家性及区域性金融中心;按照金融资源集聚的类型不同,则形成私人银行、商品期货、财富管理等专业性金融中心.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层级分明、功能完备、协同发展的金融中心体系可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一、欧洲金融中心结构 1.欧洲金融中心层级结构 欧洲金融中心层级结构是由若干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共同组成的一个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37个金融中心:1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全球金融中心、17个次一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12个更低层级的国家金融中心、4个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应先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有力支持,更离不开金融中心的建设.结合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通过对郑州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的考察,发现其基本具备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郑州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胡经生 《新金融》2004,(8):21-23
一、资本市场在上海金融中心 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观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资本市场在金融中心的萌芽、发展与最终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目前,上海已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 以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起点,资本市场在上海金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思考——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战略需要,然而政府主导型模式决定了地方保护主义在金融中心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出现所谓的多中心论就是其典型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认识所谓金融中心的标志性作用,通过完善金融中心外部环境促使各金融中心通过功能划分和优势互补,采取在国内金融服务的增量中寻求最大的份额办法,由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去调整和构建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  相似文献   

19.
金融中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由"功能优势、金融集聚地和金融腹地"三者组成。金融中心是在实现某项或某些金融功能方面具有其腹地范围内它者所没有的优势的中心,功能优势是金融中心的灵魂,功能定位是建设金融中心的中心。围绕功能定位,遵循金融集聚规律,提升金融集聚地规模。同时要统筹好"中心-腹地"关系,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间金融合作,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20.
广州和深圳两市各自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互不协调,将会延缓广东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金融集聚作为切入点,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广东各城市的金融集聚与辐射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以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框架,比较广州和深圳两市的金融集聚特征,进而提出了建设穗、深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并对穗、深区域金融中心的合理定位和布局、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选择,政府推动模式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