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瑞君 《时代金融》2012,(18):130-132
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本文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税收增长和税负转嫁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和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基本原因。最后提出了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瑞君 《云南金融》2012,(6X):130-132
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本文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税收增长和税负转嫁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和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基本原因。最后提出了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热议的雇员薪酬问题进行分析,原创性地提出了我国雇员薪酬占GDP比重"期望值"(即动态演变中的特定合理水平)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涵盖了18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80~2006年,共有132个观察值。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雇员薪酬比重就"期望值"相比不是低了而是高了;过度垄断因素及相关的不合理分配,既是目前雇员薪酬比重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重要体现。本文认为,提高雇员薪酬比重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注重增长与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体社会富裕程度。政府在收入分配中应当发挥双重调节职能,一是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保证社会经济活动起点与过程、规则与机会的公正。二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有效促进由"先富"过程向"共富"目标的顺利衔接,增进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增加居民收入成了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不仅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并对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6.
1.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财政政策探讨。 2.调整优化财政分配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 3.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4.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本文主要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格局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分析分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两个比重”与个人所得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却逐年提高。两类比重发展趋势的背离反映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和征管存在逆调节问题。而仅依靠调整工薪费用扣除标准无法彻底解决个人所得税的逆调节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9.
《时代金融》2012,(34):17-18
<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于2004年启动,由国家发改委具体负责,财政部、人社部、国资委等多个部委参与制订。在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曾两次将方案上报国务院,但均未获通过。关于方案的基本框架和精神,李实表示,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加大财政、税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借鉴日本在与我国相似经济阶段所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增加收入与扩大有效需求的关系、缩小城乡、地区及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发展由注重"强国"转向"富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策略和路径,切实制定并实施中国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使人民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相似文献   

11.
理解“虚拟资本”内涵的关键在于从本质把握“虚拟”性,理解“金融资产”概念必须把握其与“实物资产”的关系,对两者2要领的界定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出现了货币"渗漏",大量货币不是有效地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而是"渗漏"到资本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产生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漏斗"效应和"黑洞"效应.它们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使持续5年多的"积极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针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漏斗"效应与"黑洞"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逐步抑制货币供给"渗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人力的资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的有关理论包涵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本文并不想牵强附会地套用马克思的某些论述来证明其人力资本观,而只希望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其中主要是分析资本特性,资本再生和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理论)和劳动价值,来探讨人力的资本化问题,其中将重点论述了人力资本的资本特性和人力资本运动总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经济学得出的“公地悲剧”的结论是片面的。需要从博弈论的角度,充分考虑农户间行为的相互约束和牵制。一定的条件下,农户们自觉限制羊的饲养量,是一个内生的博弈规则,它能够自实施,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公地悲剧”必然不再产生。  相似文献   

15.
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已成为当前税收征管和会计工作中的一个暨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会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税制的完善。会计和税法的差异从会计和税制的改革开始就产生了。以我国新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新会计准则和税法中的收入和资产的处理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科技带来的货币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中,诸多新的冠以"货币"名称的货币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数字人民币的诞生是中国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应用场景必定是一种新的和充满魅力的体验.电子货币在中国市场的广泛使用,开启了"无现金社会"之门.社会公众对比特币的认知有不同观点,各国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也有不同立场,而中国货币当局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采取坚决否定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1991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实际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费雪效应相反,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股票收益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在对解释这种负相关关系的波动性假说(the Variability Hypothesis)的检验中,发现该假说能够解释我国股市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所呈现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纳税义务是大陆法系国家税法中关于纳税义务规定的一种形式,在日本、韩国等国的税法中得到普遍的规范。但这一纳税义务形式对我国来说则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税收程序法进行完善以理顺税收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对第二次纳税义务的法律理论依据和外国的制度设计分别进行分析与介绍,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中有关纳税义务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能源发展非常速度,不论是水电、风能、光伏的装机容量都是世界第一.整个能源重型化结构和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紧密相关.伴随着新能源飞快的发展速度,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同时也存在弃风、弃光、弃水,包括新能源产能过剩等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之一,包括新能源领域的产能合作,应是“一带一路”战略里面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此战略实施为促进中国与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而石油企业从1993年就已是“走出去”的先锋.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号召国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相似文献   

20.
养老保险"碎片化"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保险的碎片化,衍生出养老保险待遇不公平、制度运行不经济、基金收支不可持续以及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养老保险制度渐进式发展的道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格局,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群体利益和地区利益的存在,是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碎片化的成因.我国应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机整合,推进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