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个别学者由"民工荒"问题推论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笔者利用1990-2011年农业发展等经济数据,对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仍存在数量可观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仍是未来农村劳动力配置的长期趋势,现阶段并未出现"刘易斯拐点";接着,笔者深入探讨了造成"民工荒"问题的直接与根本原因;最后,从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面对解决"民工荒"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一、"民工荒"凸显"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1."刘易斯拐点"往往先于"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概念极易混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刘易斯拐点是讲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实际工资不会上涨。直到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吸纳干净,此时若要继续吸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民工荒等问题.民工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学术界看待中国刘易斯拐点存在争议,我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来到中国并持续一段时间,针对刘易斯拐点到来以后劳动力不足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从国情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并不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它是中国制度、政策和历史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  相似文献   

5.
2009年民工荒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讨论,对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学术界观点不一而足,主流的是以蔡昉学者为代表认为中国已经到达了刘易斯拐点的观点。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国内处于民工工资上涨和大量农民工无法就业的矛盾状态,这使得从工资上涨和用工荒的出现得出中国已经处于刘易斯拐点的结论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6.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的市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贡献了伟大的能量。改革开放硕果累累,"民工潮"亦浩浩荡荡,令世人羡慕。可是随着近几年民工短缺现象的出现,即所谓"民工荒","无限劳动力供给"优势受到了很大质疑,更有人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出现"的论断。"刘易斯拐点"真的出现了吗?引发"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民工荒"现象?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相关的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转折点”是什么?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 “技工荒”、“涨薪潮”经济现象是否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达这一阶段?本文基于“刘易斯转折点”的相关理论,针对我国出现刘易斯转折点问题涉及到的实际情况,分别介绍了学者们在该领域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并对其争议做简要的评述,为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我国“用工荒”现象一直存在,预示着在既定城乡比较收益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殆尽,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同时,2012年,我国实际人均年收入为4500美元,标志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我国基尼系数高企,收入分配不平等凸显,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运用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转折点理论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为应对刘易斯转折点带来的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实现经济的转型,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呈企稳回升的态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微妙的变化,出现了后金融危机的"民工荒"。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11年,并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一种常态。"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标志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农民工市民化是有效缓解"民工荒"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崔艳艳  杨秉鹭 《中国外资》2012,(24):317-318
2004年春季,我国以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荒"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农业大国来说,发生"民工荒"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民工荒"的出现就很快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相伴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本线索,从非充分就业角度建立简单的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以此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优化问题。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剩余劳动力转移肇始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附带制度和技术变革的资本投入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即所谓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第二,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前,中国面临着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意义上意味着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低通货膨胀。第三,如果把上述长期就业问题短期化,在持续的要素就业压力下,中国被迫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第四,持续的扩张性财政货币导致了流动性过剩与低通胀并存的理论悖论,但形成了资产价格膨胀和高信用风险,即所谓日本拐点。  相似文献   

12.
郗晴 《时代金融》2015,(6):77+79
近年来伴随着"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蔓延使得社会各界对于中国"人口红利"是否逐步消失的争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省份的角度出发,通过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对我国西部省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分析,并得出西部存在15.97%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果。  相似文献   

13.
观点摘编     
<正>韩俊:中国没有出现劳动力全面短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四川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上指出,关于"刘易斯拐点(指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没有根据,中国还没有到劳动力全面短缺的时候。他介绍说,2009年工资性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而国家各类补贴的比重仍仅为3%左右。因此,提高农村转移就业,仍是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刘易斯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一直被推崇为是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模式,但这一理论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却遇到了“民工荒”现实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出发,在对农民工进城打工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我国由“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增加农民工收入和减少其成本方面探讨解决目前“民工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是“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是“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成本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影响因素。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已由剩余转为稀缺,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力成本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成本,而且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对粮食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是一个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选取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为调查地,运用日工折算法等方法,计算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结果表明,被调查地区已经发展到刘易斯转折点后。文章同时运用刘易斯二元理论和劳动力供需模型分析该地区“招工难”的成因,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国家,“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系列改革政策,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导致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而从事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20.
民工荒并不预示着劳动力短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节后民工荒再次困扰中国.笔者认为,民工荒并不预示着中国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短缺,只是可能加快推动中国用工市场的游戏规则发生进一步变化. 从实际看,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为3亿,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为2.8亿,已经大量剩余.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为5亿多,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基本与1978年持平.同期我国耕地减少了2亿亩,化肥、农药、机械已经大量使用,且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2亿多人,还不能说真正脱离了农业,城镇"40、50"待岗者估计在5000万左右.在202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口呈继续增长的形势下,就业问题、剩余劳动力问题还远谈不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