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金融企业经营中要时刻面对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中观业务不确定性和微观运营不确定性。各类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关系。金融企业操作风险是一类既与微观运营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宏观不确定性影响的风险类型。本文以次贷危机为剖析样例,分析了信贷、房地产、创新、政策等宏观因素所引致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渠道。在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复杂互动下,宏观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宏观因素通过战略、资产、运营等渠道,影响管理者、员工、客户等关键人员心理。操作风险隐患可能随着创新业务的复制、传播、扩散,而在业务链条中积累、放大乃至最终暴露。建议金融企业在运营管理、员工管理和创新管理等方面采取逆周期管理模式,限制宏观不确定性的影响渠道,降低各类不确定影响。同时,通过改进“三道防线”,加强逆周期风险管理,保持金融企业稳定运营。  相似文献   

2.
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类重要风险,对金融稳定具有巨大的潜在破坏性。本文针对风险偏好、信贷约束、资产价格三类宏观因素构建金融状况指数,结合多家商业银行的高频低损、低频高损两类微观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进行多时间跨度的相关性分析,首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宏观周期特征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宏观周期间的相关关系在中长期时间跨度上,呈现聚集性、多变性、事件特异性、机构特异性等性质。这些性质与操作风险自身独特的成因,以及宏观环境与操作风险诱因之间的多样化影响渠道有关。建议银行管理者和监管者充分关注操作风险损失的宏观周期特征,在不同的经济阶段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处理好操作风险管理与信贷周期、房地产周期、心理因素、创新因素、政策因素的关系;同时,充分发挥监管数据和技术优势,加强金融业操作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外汇宏观审慎工具纳入汇率预期管理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宏观审慎工具基于交易、信号及投资者情绪渠道影响外汇市场微观主体交易行为及市场预期的理论机制,并应用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及逆周期因子在2015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作用路径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汇率预期起到了合意的政策效果,而逆周期因子主要在2020年6月以前发挥作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交易、信号和投资者情绪渠道进行政策传导,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通过交易和信号渠道进行政策传导,逆周期因子通过交易渠道进行政策传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发现,无论在数量型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非利息收入变化均呈显著的逆周期性,但影响强度具有非对称性,价格型工具下其逆周期性更强.将非利息收入按来源分为有风险的金融创新和无风险的金融创新业务,研究发现有风险的金融创新呈逆周期变化,而无风险的金融创新呈顺周期变化,这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逆周期性来源于有风险的金融创新业务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数量型政策工具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存在基于银行资产规模、总体盈利能力的异质性;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影响存在基于存款规模、流动性比例的异质性;两种政策工具的影响均存在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经济增长的异质性.最后,银行总体盈利波动性变化具有顺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成思  郑宁 《金融研究》2020,483(9):1-19
本文构建了一个刻画实体企业在流动性金融资产和固定资产之间进行权衡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并创新性地将货币扩张的宏观因素引入微观模型,推演中国实业部门金融化的驱动逻辑。理论模型显示:货币扩张、资本逐利和风险规避本质上是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素变量,但都卷入实业部门金融化的驱动机制中,然而驱动效应的表现形式要比已有文献的理论模型更加复杂。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总体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扩张、资本逐利和风险规避均是企业金融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但货币扩张表现为直接抑制和间接促进两种效应。进一步引入宏观风险因素和根据企业所有权性质划分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则给出了更为细致的信息:货币因素可能通过宏观风险因素间接作用于企业金融化;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的金融化驱动机制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国有企业金融化主要受货币因素和风险规避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金融资产占比层面的金融化驱动因素是风险规避和资本逐利,而金融渠道获利占比层面的金融化则受到货币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他类型企业的金融化主要受货币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天磊 《新金融》2019,(1):15-19
贸易战不断升级对我国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影响的微观层面包括产业和企业金融、金融市场,宏观层面包括汇率、金融开放、货币政策。对策分析如下:微观层面降低企业负担并改善企业融资局面,引导贷款流向实体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信心,保护境内外投资者利益。宏观层面采取逆周期因子操作,避免汇率大幅贬值,同时坚持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金融开放,渐进放松资本项目汇兑和交易的限制,适度提高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以覆盖更多投资机构。货币政策方面相机抉择使用调整准备金率、SLF、MLF、PSL等货币政策工具,以保证流动性充足。  相似文献   

7.
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研究——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现代金融创新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又有内生层面与外生层面。防范金融创新风险需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和投资者教育等各个环节上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影响运营操作风险若干因素的揭示,包括宏观形势、微观环境、物质基础、制度建设、系统支撑、角色定位、持续监管、行为排查、组织推动、机制作用、资源配置、教育培训、集中管理、长效机制、文化建设等因素,阐述运营操作风险防控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提示在防控运营操作风险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切实提高防控运营操作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融纵横》2011,(12):25-28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一重大部署指明了我国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强化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在对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分析国际宏观审慎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立足基层央行在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基层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从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操作方式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入手,构建了适合中国反周期宏观调控需要的货币政策基本架构。本文认为,中国应建立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主从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确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主次,同时突出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整体稳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金融企业为提升服务能力、挖掘客户资源、开拓赢利渠道,在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出现了跨行支付、各类代收代付业务、银证转账、银证通、银保通、银财通、银税通、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诸多中间业务及创新服务手段。金融企业通过与外联企业的联网大规模的拓展了服务渠道、丰富了业务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来考察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效应.我国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信贷增长与实际GDP增长、产出缺口和不良贷款率的变动关系上,主要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两个传导渠道: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放大经济波动,从而产生“小冲击,大波动”的现象.为了缓解信贷投放的内在顺周期性,需要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逆周期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形势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途径,但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新疆作为祖国边疆欠发达地区,为了满足企业和个人日益增多的金融需求、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竞争力,当地银行业机构也竞相创新,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开展综合经营试点、逐渐参与复杂的金融衍生业务,创新潜在风险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金融电子化》2013,(1):74-74
金融IT系统不仅承担着对公、储蓄、增值业务、账户管理系统等关键业务的运营,而且支持各类扩展业务、OA、数据、决策支持等子系统的运行工作。系统的不间断运行能力对于维护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确保核心业务系统能够持续运转的重中之重是建立起强大的灾备系统以抵御、防范各类风险。金融企业在灾备建设上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了一定级别的灾备建设要求,但近年来金融单位由于人为操作等故障引发的业务宕机、服务中断的事件不断上演,而金融企业花费巨资建设的灾备系统在出现故障时其应用效果一般,使金融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灾备建设问题。只有准确定位金融企业灾备建设的核心因素,才能真正实现有灾即有备的灾备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暴露出仅关注单个机构稳健经营的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不足。认真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要完善宏观审慎分析方法,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实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互补;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缓解顺周期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安全网;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增强联合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其内设部门管理的边界不断得以延伸和扩张,导致发生风险事件的原因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在经济环境复杂、风险因素多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工作不是对单个人、单项业务进行的风险防控,而是通过对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所有业务、各种规章制度和系统等的内控管理,逐步形成纵横交叉的双向或多向管理,最终使业务经营的每一单元、每一层级、每一环节和每一个员工均处于内控管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化解我国金融市场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评估来看,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最大风险之一.与此相对照,金融创新所推动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渠道乃至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及其所带来的金融市场的灵活性,是消化、吸收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的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刘朝霞 《金融博览》2009,(13):22-23
经济周期规律的巨大影响以及系统性危机的严重后果始终是银行业宏观监管的工作重心,是体现银行业持续性监管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考虑到经济周期规律对企业经营与银行管理的巨大干扰及其不可逆性.有必要对当前监管模式进行延展,以求通过加强逆周期风险监管的微调而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对金融稳定的挑战。报告按照经济职能和业务活动对金融科技进行分类,分析了网络信贷、机器人投资顾问、批发支付创新、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重要的金融科技活动,以评估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潜在正反面影响。金融科技的积极意义包括:去中心化,增加非金融机构中介,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透明度、竞争性和韧性,促进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金融科技潜在风险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方面包括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杠杆、期限错配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宏观方面包括传染性、顺周期性、过度波动性和系统重要性等。报告建议各国应当将金融科技纳入现有的风险评估体系和监管框架,并对监管框架进行评估,以减少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并提高监管效能。基于各方研究与政策盘点,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金融科技目前没有对金融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研究确定了十个值得监管当局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被视为确保金融稳定、促进创新和帮助各国当局努力建立更具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