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令人瞩目的重大经济方针变化。就是由原来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表明,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自此“功成身退”,“双稳健”政策成为新一屠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决策。同时也成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将主导2005年乃至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向。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微调,从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中性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此次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被称为“民营经济发展春天里的打击”。打击的起源是由于国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大银行纷纷紧缩银根,致使民营企业贷款“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5年我国将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重大转型,概括地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稳健财政政策登场,标志着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上迈出重要一步。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在预算收支上“有保有控”,  相似文献   

4.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中央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做出的。如何贯彻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面对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宏观调控中创建“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立足点是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过快增长,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的迅猛增长势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行政干预和政策措施。比如中央簟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财政部宣布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最近又正式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表述)。与此同时,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包括:国家发改委派出督察组,清理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清理开发区项目;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稳健"组合出台影响深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金融》2004,(12):1-1
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这标志着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向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转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手段的组合关系将发生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7.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区别于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中性财政政策,其核心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相似文献   

8.
因势求变     
200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发出的强烈政策信号,意味着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能“功成身退”。  相似文献   

9.
《新金融》2005,(1):5-6
2004年,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经济将走出怎样的轨迹?市场化改革将如何走?贷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稳健”该如何解读?通贷膨胀将是温和的还是加速的?形成加息周期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币汇率将何去何从?针对这一个个“谜团”.本刊特邀五位名经济金融专家,在此一同阐述他们的高见、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经济环境下财政收支乘数效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1997年起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率放缓,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下降现象。1998年、1999年我国政府针对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状况,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从前几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转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运行初期,确实是扩大了需求,使供给过剩、库存增加的状况有所缓解,在1998年第四季度和199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出现了某些好转迹象。但到1999年第二季度积极财政政策动作未满年一年时,又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工业增长速度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的状况。为什么在西方从理论到初中效应都很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启动我国社会需求的效应却没有那么迅猛?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本从我国现有社会经济环境财政乘数效应的发挥入手,对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的争论很多,争议很大,主要有“同一说”,“趋同税”之分,前者认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后者认为两者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在刺激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层面上是一致的,但认为作为观点提出的是“扩张”而不是“积极”,事实上,通观西方经济,财政思想,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指,刺激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却是政府主动,积极参与经济调控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层面上即包括刺激发展的政策,也包括制约发展的政策,或者在同一时期将两者一并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财政政策转型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一段时期,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基调之一,财政政策正处于转型阶段,文章讨论了这种转型的必然性及其现实牵扯制因素,指出了在转型方式和力度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我国中性税制的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已由“积极”转向“稳健”,税收作为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响应财政政策。我国现阶段通过以减税为特征的税种“中性化”来构建的“中性税制”,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不会影响到财政收入,而且能积极响应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构建我国现阶段“中性税制”,必须“充分体现税收中性,并适当坚持税收调控”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14.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是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的选择,也是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合理政策组合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  相似文献   

15.
分析的经济背景 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但随之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面临着内需不振的严重问题,即我们所说的通货紧缩经济。从1998年开始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与此同时。从1996年5月起8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且征收利息税。可以说,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推行对拉动内需、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转型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新世纪的第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果断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新政”,预示着我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向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新积极财政政策被期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实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还必须避免矫枉过正,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卢中原 《金融博览》2004,(1):4-4,10
一、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方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其内容和方式。三、加快改革步伐,推进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杨涛 《金融博览》2011,(4):16-17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最早源于1998年扩大内需的时期,此后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一概念都具有不同的内涵。 2011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更加强调适度减税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这不仅是短期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是推动“藏富于民”、改善经济结构和财政体制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从1997年至今都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政府采用多项措施相应配合,试图走出这种经济困境,其中积极财政政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十五”期间财政政策具体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记者: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您如何看待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