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试图研究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分析1998—2010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和驱动因素,文章发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通胀效应远超过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为应对通货膨胀,我国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体系进行变革,从过度依赖数量性政策工具向以汇率和数量性政策工具并重的政策体系过渡。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流动性过剩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背景,研究货币政策在协调经济内外均衡方面的矛盾,分析在国外利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配合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提高基准利率水平、改变负利率状况以抑制通货膨胀;适度加大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结构性失衡状况表现越来越突出,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处于两难之中。基于这种经济结构内外失衡格局下,本文从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内外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指出了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应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动性过剩从2005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中国目前存在着长期流动性过剩与短期流动性紧缺的双重压力。长期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存贷差的不断扩大,短期流动性紧缺是外部因素所致。短期流动性紧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样不能忽视长期流动性过剩的影响。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显示,虽然流动性过剩对资产价格影响微弱,但其无疑会增大实际GDP的波动,同时会加剧通货膨胀,并在滞后3期时对通货膨胀产生最大正向影响。当前,应该通过规则性货币政策稳定预期以及前瞻性货币政策减少长期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以走出"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5.
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当前货币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货币流动性过剩因素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当前货币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货币流动性过剩因素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胜利 《西安金融》2007,(10):73-74
以银行资金宽裕、放贷冲动较强为主要特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己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近年境外资本,即大量"热钱"的涌入,是带动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和经济数据全面"低烧"的主要原因。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综合地运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国际协调在内的各项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李成  姜柳 《金融论坛》2006,11(9):54-58
从汇率制度角度透视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目的在于为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的解读和1998~2006年各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与汇率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即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存差的扩大,造成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改革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9.
流动性过剩,CPI连创新高,通货膨胀加剧,全球经历次贷危机,美联储连续降息,人民币美元利差扩大,加速人名币升值,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央行制定从紧政策,却收效甚微,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挑战,陷入困境。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并简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央行同时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企业加强对外竞争的实力,同时加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然而时至2007年,人民币仍然被国际上划为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与此同时2007年第一季度,央行就采取了几次大动作调节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却未起到实质性作用。本文对当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在当前的汇率制度下,找出我国政策的独立性丧失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