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监会成立后,提出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监管逐步转变到资格监管与行为监管相结合、以行为监管为主的监管理念,其目的就是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特别是通过履职行为的监管,防范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监管实践来看,履职行为监管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过去的监管实践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方式、方法和措施,监管部门未能建立起一整套适合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有…  相似文献   

2.
为防范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业稳健发展,中国银监会将“管法人”的监管理念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监管由原先单纯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逐步转变到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与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相结合、以行为监管为主的监管理念,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新的监管理念将“管法人”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以防范因“法人”出现道德风险而诱发经营风险。针对高管人员监管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将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监管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4.
各国的金融监管,都把准人监管视为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优生关“.所谓准入监管,是指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有关环节的监管.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和变更事项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业务范围的界定等方面.这意味着金融监管主体要从法律法规上对金融机构经营资格、经营能力进行审查、确认或限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目的是在金融机构审批环节上对整个金融体系实施有效的控制,保证各种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规模和分布符合国家经济金融发展规划和市场需要,同时保证与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能力相适应.在市场准人环节上实行严格控制,不仅意味着事先将那些有可能对金融体系运行造成危害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同时也是为了保持金融业竞争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准入、退出及履职的监管,不仅是提高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监管部门从源头上促进银行依法合规经营、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目前对银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还需进一步完善.文章从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福建银监局的创新监管方式,提出提高任职资格监管有效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银监会提出的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监管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前.一些地区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高管人员权力高度集中.监管者缺乏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手段.致使风险不能及时控制和化解。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监管部门对高管人员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目前监管部门对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现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设定了学历、  相似文献   

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安全运行,关系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金融监管就是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利用权力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面对加入WTO之后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展开的强大攻势,我国金融业吸取国外成功经验,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而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分业监管体系在对金融机构之间越来越多的合作行为监管上出现了一些交叉监管或监管真空的问题。另外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基础也不健全,监管主体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则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基层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是有的金融机构认为,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高管人员任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事情,出了问题最终还是金融机构自己负责.二是行业管理至上.在金融系统党建工作实行垂直管理以后,有的金融机构认为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决定高管人员的权力主要在上级行.三是有的金融机构把支行以下机构的高管人员与机关内部科(股)室的负责人放在同等位置对待,对他们,上级行领导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高管人员的思想意识.由于存在上述认识上的问题,部分金融机构认为人民银行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是"越俎代庖",因而在行为上存在应付人民银行监管的现象.如在对拟任人进行离任审计时回避主要矛盾和关健问题,或对审计的问题含糊其辞,无明确的责任界定等.  相似文献   

9.
所谓履职行为动态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管当局依法对银行业机构现任高管人员任职期间的职务行为和个人品行实施的一种监督管理。履职行为动态监管是与资格监管相对而言的。按  相似文献   

10.
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查理·古德哈特一、导言迄今为止,金融监管仍主要从外部进行。监管当局运用法令、惯例或行业传统的力量(惯例或行业传统的力量最终也要靠法令的威胁来保证)来进行监管。如监管部门规定金融机构的现金比率,进行资格审批以及约束关联借贷行为,并力求...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点内容,也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在梳理当前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理论和方法,探讨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这一课题。通过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在分析总结被监管当局取消任职资格的高管人员失败原因基础上,构建基于监管者视角的银行高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提出改进银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一直以实现辖内金融机构的合规、合法经营,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为主,忽视了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是否提高、不良贷款比例是否降低、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高级管理人员德行如何等等监管内容。随着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金融监管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笔者认为,各级人民银行尤其是基层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目标应由实现金融机构的合规、合法经营为主,转变为“以实现金融机构合规、合法经营为基础,努力提高监管效果”上来,真正提高监管工作质量。监管工作效果高低的标准不仅有辖内金融机构合规合法经营、金融秩序稳定,还要有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3.
加强金融监管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如何克服以往以业务、机构为对象进行金融监管效果不佳的缺憾,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本文从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对监管人员的再监管,赢得政府领导人对监管工作的支持,取得企业负责人对金融监管的积极配合等四个方面,充分论证了以人为本进行金融监管,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监管效果,从而大大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各国金融实践的发展证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准入、退出的监管并不总是有效的。中央银行执行金融监管职能过程中存在着监管误区--监管的滞后、监管的宽容及作为最后贷款人导致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央银行的监管行为以及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实现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的单一监管模式向资格审核、行为监管双重监管模式的转变,是当前银行监督管理当局对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监管行为的基本趋向。当然,这种双重监管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监管,它包括对高管人员任职期间管理的内容、方式、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档案保管、成果运用等方面,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动态的监管过程。这就要求监管人员的监管行为要做相应的适心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关于金融监管理论的代表性变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监管理论的提出、金融机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对"大而不倒"机构的处置和应对、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深化。本文旨在梳理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理论的变革,力图提炼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关于金融监管理论的代表性变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监管理论的提出、金融机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对"大而不倒"机构的处置和应对、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深化。本文旨在梳理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理论的变革,力图提炼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行为监管是相对于审慎监管而提出的.行为监管关注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行为问题及其市场影响,以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核心目标.行为监管引起广泛关注,建立健全行为监管被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行为监管的国际经验及我国实施行为监管面临的困难,并从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改善金融机构行为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关于金融监管理论的代表性变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监管理论的提出、金融机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对"大而不倒"机构的处置和应对、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深化.本文旨在梳理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理论的变革,力图提炼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鹏 《西安金融》2006,(4):59-60
本文通过对现行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研究,借鉴一些其它行业任职资格管理的做法。提出一套“综合测评、分类分级、持续监管”的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