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自主举借外债。2003年以前,外资企业对外借债规模基本不受控制;《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外资企业外债规模主要受"投注差"限制。虽然有了一定限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尤其是短期外债规模增势强劲,外债余额占比逐年上升,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锡盟地区外债的总体规模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外债在外资流入中占比不高的原因开展了分析,总结了锡盟外债的主要特点、借债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外债在非现场监测、“隐形外债”、人民币外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议一:改进企业对外借款管理模式。一是按照《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对外债进行管理。实践证明,投注差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对外债的真实需求,以投注差作为控制外债规模的依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实施效果欠佳,因此,应取消投注差管理模式。二是对企业借债资质按产业分类。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外汇既不富裕,亦不短缺,不必向外举债。因此,外债问题未受到特别重视。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经济建设的需要,越来越需要积极利用外资以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据IMF估计,1986年底,我国外债余额已达到2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20大债务国之一。因此,如何控制外债规模,是排到日程上了。一、确定适当的外债总规模在通常情况下,对外借债的规模取决于一国吸收外资的能力和还本付息的能力。 1、有无吸收与消化能力。举借外债只有与国内吸收与消化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杜姝一 《新金融》2007,(4):35-37
伴随金融全球化的步伐,我国对外债务的规模与日俱增。我国利用国外资金,不仅弥补了国家建设资金不足,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巨大的外债规模,较长的债务期限,也使我国外债面临着较大的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因此怎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外债成本,防止因市场变动造成的外债违约风险,是摆在外债管理者和借债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外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勇 《海南金融》2002,(10):4-8
本从外债规模、结构以及动态角度对我国外债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外债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包括隐性外债、局部外债偿付危机以及外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等,并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外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印颖 《中国外汇》2010,(15):71-71
对于一国来说,外债是一把双刀剑。一方面,通过借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外债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如果管理不善,则将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影响。就我国外债管理而言,存在中外资企业外债管理政策松紧不一、未能体现产业导向、外债统计口径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一国市场主体对外借债时,除最优外债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处于稳态均衡外,还可能存在更低外债水平导致经济处于危机均衡状态,产生除最优稳态均衡外的多重均衡现象。本文基于多重均衡视角,通过构建产出抵押模型,分析一国市场主体以产出为抵押物对外借债的风险,并进一步将产出抵押模型拓展为资产抵押模型,分析金融机构以不同类型资产为抵押物对外借债的风险。为消除多重均衡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本文纳入非线性资本流动税工具(根据以不同抵押物对外借债时的规模累进征税),模拟中国总体外债与金融机构外债的最优资本流动税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当前总体外债水平不会引起由多重均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国内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替代弹性越小,总体外债水平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最优资本流动税率越低,可采用补贴型资本流动税率鼓励外债资金流入。第二,中国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率低于最大对外负债率,但基于金融加速器机制,应通过约束型资本流动税率进行管理。第三,中国当前金融机构外债水平远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金融机构对外借债的抵押资产流动性越大,最优资本流动税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借用国外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到去年底已达450多亿美元,是10年前的7倍。随着外债数量的增加,外债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七五”期间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基本上摸清了全国外债状况,并有效地控制了对外借债规模,使各项债务指标均能保持在国际通常认定的合理限度之内。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外债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借债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外债管理模式,抑制短期外债过快增长,规范外债管理风险,本文研究探讨了外商投资企业投注差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应建议。这将有助于在外债管理工作中,转变外债监管模式,调整外债管理相关政策,树立本外币资金协调运行、统一监管的理念,完善外债统计监测制度,建立健全预警机制,防范外债危机。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支局走访调查了全辖14家借债企业对外债的使用及偿还情况,同时对外债数据进行了核对和清理,从中反映出外债的利用价值以及暴露出的风险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确立了通过主报告行直接申请和注册地外汇局分支机构逐级转申请两种外债申请模式,根据既往管理经验,它们分别在公平配置与规模控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主报告行申请制虽然可以较为容易地达到有效控制外债规模的目的,但却面临如何在各分行间公平分配外债指标的问题。在控制外债规模的要求下,如允许外资银行在系统内调配指标,不排除指标集中投放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西部落后地区的外债资源,不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外债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债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我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债务国之一。目前我国外债管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比重较高、货币种类集中、隐性外债严重和竞争外债使用效益低下等方面。主要应从健全管理体制、监控外债规模、合理安排债务结构、增强对外债投资项目的监管和完善外债立法等方面加强外债管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特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推进,现行外债管理的不适应性也在逐步显现。本文从我国企业外债的现状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并构建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从借债主体资格的确定、监测预警体制的建立、延伸的现场检查和选择性工具的储备等方面详细阐述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不久,中国境内机构开始对外举债。为准确、及时、全面地集中全国的外债信息,有效地控制外债规模,中国政府外1985年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的外债统计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进行了三次外债数据普查,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帮助下,于1987年建立起了中国的外债统计体系。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外债统计的法律保障;外债登记及其内容;外债数据的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管理,满足外资银行正常业务发展需要并有效控制短期外债规模。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外债形势与外债管理政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 《中国外汇》2006,(9):69-69
上海外债总量占全国的份额长期在10%以上,政策重点调控的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外债所占比重更为突出。近年来,上海外债总的特点是外债规模和短债比重都持续大幅上升。2004年的外债余额同比增长高达75亿美元,增幅40%。2005年继续增长70亿美元,增幅27%;其中短债增加51亿美元,增幅36%,年末短债占比达59%。从更长的时间看短债规模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利用政府外债的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政策因素、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原因,利用政府外债工作在行业规划、规模结构控制、贷款项目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造成政府外债项目资金拖欠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冲击了地方预算执行,形成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府的对外信誉和对外开放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今后利用政府外债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国来说,外债是一把双刀剑。一方面,通过借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外债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如果管理不善,则将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影响。就我国外债管理而言,存在中外资企业外债管理政策松紧不一、未能体现产业导向、外债统计口径不全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日韩三国外债规模、结构与可持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择外债余额/GDP、外债余额/经常账户差额以及外债余额/国际储备三个指标对外债规模进行分析,从期限结构和外债种类两个方面对外债结构进行研究,指出外债可持续性不仅受到外债规模与结构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基本面、对外净资产、国际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