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杠杆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经济约束条件,研究发现,是否存在家庭杠杆、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显著为负;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选择呈现“U形”关系,在家庭杠杆率低于一定水平时,其提升会抑制农民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超过一定标准时,家庭杠杆率提升则会增强农民跨期消费偏好而促进其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通过交互项分析发现,自身健康水平提高会减弱家庭杠杆对参保选择的负向影响;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受到养老金待遇水平的调节,养老金待遇水平较高时,跨期消费偏好提升使得家庭杠杆率对参保选择的影响由负转正。家庭杠杆对参保选择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和性别异质性,农村女性参保意愿更容易受到家庭杠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保障农民的收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业补贴的力度.文章用实证的方法对1978年以来我国的农业财政补贴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补贴对农民的收入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用有递减的趋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纯收入影响最大,而农业科技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由中央调剂省际余缺承担养老金给付责任,不同地区参保者将在同一资金池缴纳保费和领取养老金。由于我国省区间的工资收入和养老保险制度内抚养负担差距较大,一般认为发达省份将为全国统筹做出额外的经济贡献。然而若从参保队列终身收支的视角看,发达地区的人均寿命更长,养老金终生领取时期更长,养老金福利更高。那么,在综合考虑收入差距、寿命差距、性别差距等因素后,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如何?本文从参保人终身收支的视角,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2018年的数据,采用微观模拟法,对不同类型人群的终身收入和预期寿命进行模拟,使用加权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估基本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方向和水平。研究发现:工资差异在再分配中的效应较低,总体再分配方向为男性向女性转移,短寿群体向长寿群体转移;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加大了再分配力度,终身视角下预期寿命更长的省份仍是制度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要。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A村养老保险调查情况分析,指出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农民参保比例不高、农民投保档次低,政府补贴基础养老金不充裕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渠道;深化农民参保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热情;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近期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试点地区做了相关调查,认为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除了农民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政府的补贴及新农保本身的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因素。要在广大的农村普及新农保,最基本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养老金发放制度,确保国家补贴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信任新农保,对新农保有信心。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urvey,CFPS)的数据,考察了"报销收入"效应和"消费促进"效应的作用下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对于参保家庭的医疗减负效应.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医保补贴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和报销比例的提升,基本医疗保险有利于降低参保农村居民家庭的医疗负担,尤其是包含老年人和成员健康差的弱势家庭.进一步地,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进行异质性研究发现,低收入群体在就医中限于预算约束限制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实际受益不如中高收入群体,新农合存在一定程度的"亲富人"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否对低收入的贫困群体的生活产生更显著的效用,从而论证该制度是否助力扶贫工作。因为养老金是收入的组成部分,而收入有边际效用递减的特点,因此养老金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效用可能存在差别。本文按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区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基于CHARLS 2011 -2015年数据,采用多维贫困指标,使用断点回归发现新农保养老金对贫困参保群体在食品消费方面产生更显著的效用,有助于扶贫工作。并使用含复杂时变效应的二元变量模型,进一步发现该效用在养老金开始发放时显现。本文结论有利于认识新农保政策对扶贫的作用,并将扶贫工作和已有的社会保险政策结合,以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加剧为背景,基于收入再分配角度的养老金制度研究日渐兴起且一般认为,统筹层次的提高能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更大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基于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陕西省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的确保证了多年来对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但待遇的地区平等性并未能因此有所改进,相反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甚至还因此有所损伤。由此出发,在号召全面、彻底提高统筹层次的政策背景下,对如何最小化其连带问题影响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近期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试点地区做了相关调查,认为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除了农民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政府的补贴及新农保本身的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因素,要在广大的农村普及新农保,最基本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养老金发放制度,确保国家补贴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信任新农保,对新农保有信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养老保险对农户收入相对剥夺的影响以及农地流转的调节机制,以期为有效识别养老保险影响农户收入分配的可靠机制提供证据。研究发现:农地流转总体上抑制了农户收入相对剥夺,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户收入相对剥夺也具有显著的缓释效应;相比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户更容易通过农地转入来提升其农业兼业收入,"部分地"间接降低农户收入相对剥夺水平。对于有老年人的家庭而言,领取养老金抑制了农户收入相对剥夺,且通过改变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间接影响农户收入相对剥夺;农地转入能够显著降低有老人家庭的收入相对剥夺。本研究为在后扶贫时代强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融合,推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保险精算的知识,构建了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模型,研究工资水平、参保年龄和退休年龄等因素对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影响,找出其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解决东、中、西部地区职工养老金差异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李锐 《保险研究》2016,(12):114-123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新农保是否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替代性,这一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评估验证。本文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不同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结果表明,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对东部地区农户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没有显著影响,但它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农户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概率,而他们获得的经济支持金额对养老金收入并不敏感。因此,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仍未根本动摇家庭养老模式。政府须在财力允许和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养老保险的研究中,参保人的满意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但目前学术界很少从微观层面来探讨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参保人的角度对养老金满意度展开研究,并收集南方五省退休职工2 772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养老金满意度受参保人健康状况、养老金水平、家庭财产的正向影响,而参保年限、支出状况与养老保险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退休前工资对养老保险满意度的影响不大,但退休前任职级别却与养老保险满意度有负相关关系;参保人的婚姻状况与配偶的经济收入状况也对参保人的养老保险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重要启示,也可为相关政策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CFPS2018年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个体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自我选择偏误,探讨商业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商业养老保险对处于不同保险阶段和不同户籍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居民的幸福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处于养老金领取阶段居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幸福效应要大于处于缴费阶段的居民;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参保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对城镇参保居民的影响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何泱泱  周钦 《保险研究》2016,(3):106-117
抑郁症状影响到个人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衡量主观福利状况的重要反向指标。本文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新农保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主观福利状况:按年龄划分,60岁以下参保人群的抑郁程度比未参保人群低7%;60岁及以上参保人群的抑郁程度比未参保人群低16%;新农保对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影响更大;也显著改善了2011年未参保而2013年参保的新增群体的主观福利。同时,“新农保”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政策影响在不同地区亦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襄垣县从2010年10月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试点,当年实现参保人数116061人,基金收入1912.25万元,并为全县60周岁以上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农村居民按月足额发放了养老金382.55万元。一、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实现三级管理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县委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组由县长牵头,人力资源和社  相似文献   

17.
非缴费型养老金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保障工具,中国近年来推行的针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带有一定的非缴费特性。本文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60岁以上的居民可以免费领取基本养老金这一规定,设计断点回归,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考察了非缴费型养老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农保养老金的领取,使家庭非耐久品消费显著上升了15.9%。非耐久品消费的上升,主要来自于食物支出的上升。家庭消费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在老年人独居家庭中,食物支出的上升最为明显;三代人同住的家庭,则呈现教育支出的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城乡收入差距会产生深入的影响。本文利用系统GMM模型及2014-2019年湖北省13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从增收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两个视角出发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意愿影响因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山东省新农保试点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子女个数、希望的养老方式、为家庭考虑是否参保、是否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对新农保的总体评价等因素对农民参保意愿具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新农保个人账户的精算结果表明:(1)采取固定额度缴费,个人账户积累基金将会累退式增长,且在缴费超过30年后,会出现缴费时间越长,替代率越低的现象;(2)大龄参保农民如果选择较低档次缴费,个人账户养老金基本起不到保障作用;(3)政府对个人账户的缴费补贴机制,不足以激励参保农民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较高档次参保。基于此,应以固定费率取代固定额度缴费;建立缴费补贴的激励机制,引导大龄参保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给予个人账户基金合理的计息利率;建立弹性领取养老金年龄机制。本文均通过精算模型对上述改进建议进行了模拟测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