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衍生产品及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和萌芽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意义,结合美国次贷危机分析了相关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衍生产品及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和萌芽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意义,结合美国次贷危机分析了相关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新兴的金融产品.已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实施。通过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特征的讨论和不同模式的比较,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条件和障碍,分析了该种金融产品在我国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刘瑞英 《金卡工程》2009,13(6):184-185
资产证券化过程不是积累风险,而是在分散实体经济和银行系统中积累的巨大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关注.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房地产证券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最后论述了美国次贷危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质在于通过证券化,将金融机构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从而使这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能够在市场上流通。而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问题自2007年7月开始暴露,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次级贷款危机,之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也对处于经济金融高位运行的中国敲响了警钟,文章通过介绍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次级债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这场危机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并给予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娟 《齐鲁珠坛》2016,(2):22-25
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新兴金融衍生品发展迅速,资产证券化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其问世后便在金融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成为金融机构争相角逐的市场领域。本文试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流动性失衡以及信用危机这一世界性金融风暴着手,就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本土化的发展现状,来探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高科技经济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的发生,美联储为改变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自2001年以来,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房贷需求的膨胀.催生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快速发展。同时.持续的低利率增加了金融市场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这样就以消费者次贷为基础资产.在消费者、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之间形成了收益、风险转移和资金供给的链条,极大地提高了这些机构的杠杆比率.降低了风险承受能力.也造成了次贷的过度膨胀,产生了信用泡沫。2004年下半年.美联储开始提高基准利率.次贷消费者还款压力增大.同时市场流动性降低,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造成了次贷违约率急剧上升.以此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价值也急剧缩水,美国金融市场在宽松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充足条件下形成的收益、风险转移和资金供给链条断开.维持高杠杆比率的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2007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次贷危机开始.并逐渐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所以急需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文章结合次贷危机分析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模式,指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模式.但是需要从次贷危机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使得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超 《金卡工程》2010,14(3):306-307
近几年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备受我国学界和业界瞩目的金融创新品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始于2006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给刚刚起步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敲响了警钟,住房抵押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为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制度的根本,研究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促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健康发展,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目前世界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证券化工具,在主要发达国家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其在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推波助澜,更加引起各方面关注.我周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直到2005年才由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然而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环境是否成熟,有无亟须克服的法律问题,法学界一直未给予应有重视,本文结合现行立法规定,就该重要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回顾与展望 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其作用机理是在房地产高涨时期,商业银行大量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并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把这些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债券,发行到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3.
由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暴跌是次贷危机引爆器,因此,人们在研究加强资本监管时,会对证券化的资本计量给予特别关注。本文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对证券化产品各类市场参与者的相关资本计量问题进行了思考,梳理并归纳了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在各自资本计量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及思路。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同时为我国资本市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并且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通过吸引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将社会盈余资金导入房地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间接刺激有效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房地产市场的杠杆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建立活跃的住房金融市场,有针对性地扩大住房抵押贷款的供应量,同时,深化住房金融政策改革,为我国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其实质是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任重而道远,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虽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具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外 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必须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各种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成为住房金融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单纯依靠银行筹集资金、发放贷款的间接融资转变为依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及通过发行证券向社会集资,融资规模得以扩大.将会缓解银行资金压力.不仅为中、小银行进入住房金融市场扩大金融服务消除障碍.而且充分的资金支持有利于降低居民购房的融资成本.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满足居民有效需求.进一步推动住房金融一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为切入点,对次贷危机的原因进行透视,找出其中蕴含的风险因素,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殃及全球,已成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因而使其备受争议和质疑。恰逢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这个问题更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并从中吸取教训,以确保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相似文献   

19.
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中,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证券化产品的基本功能在危机的产生和传导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在本次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辉  杜姝一 《新金融》2008,(2):28-30
2007年,因美国房屋市场放缓,次级房贷违约率上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凸显.7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家对冲基金清盘,如同点燃了次贷危机的导火线,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信用市场迅速恶化,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多家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危机.为了缓解市场危机,各国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信用市场的恐慌气氛得到一定的缓和.但进入四季度,随着金融行业陆续公布的次贷相关业务巨额损失及大额的减值拨备,信用市场再次陷入严重的次级掘押贷款危机.在本次危机中,由于美国金融行业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的比重较大,因而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