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突变理论的我国金融脆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旭光  罗慧英 《济南金融》2006,35(8):9-11,17
要对金融体系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模型。根据金融体系的非线性及出现的突变现象,将突变理论应用到金融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中,构筑金融体系脆弱性综合评价突变模型,在分析金融体系构成要素、建立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突变理论归一公式,量化递归计算出金融体系脆弱度Ff,以此判断金融体系脆弱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要对金融体系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模型.根据金融体系的非线性及出现的突变现象,将突变理论应用到金融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中,构筑金融体系脆弱性综合评价突变模型,在分析金融体系构成要素、建立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突变理论归一公式,量化递归计算出金融体系脆弱度Ff,以此判断金融体系脆弱性程度.  相似文献   

3.
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明显提速,金融业所蕴藏的风险正逐步显化,成为巨大的风险源,可能危及整个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单纯以完全市场体系的金融标准来解释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行不通的,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金融控制、政府信用与信用环境的缺失、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理性选择以及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等角度才能更好地揭示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过去30年里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凸显,研究与评估金融脆弱性对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压力、金融危机的分类及相互关系、金融脆弱性评估原理、国际金融评估和银行业监测情况等方面,引介了国际上的相关理论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国际金融评估监测情况和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金融脆弱性现状,阐述了应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以来,加快推进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金融治理能力是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性以及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构建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近十三年来我国金融治理水平、金融压力指数以及金融脆弱指数的走势水平,并基于SVAR模型探究了三者的动态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金融治理水平的提升能有效缓解我国金融市场压力、抑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6.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金融脆弱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本文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最后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业逐步开放过程中,建立稳健、和谐、完善的金融稳定制度不仅是防范金融脆弱性、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也对我国逐步推行金融经济国际一体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性,发展中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遭受打击程度要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当今世界金融失衡的传递效应很显著,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货币、资本、央行政策以及心理预期等因素进行传递。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更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所以,加强监管,应该成为我们面对金融全球化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机率越高,金融安全越重要.本文遵循"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机-金融安全"的逻辑思路,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KLR信号法对我国金融安全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1994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基本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运行,但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套金融安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机率越高,金融安全越重要。本文遵循"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机—金融安全"的逻辑思路,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KLR信号法对我国金融安全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1994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基本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运行,但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套金融安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我国银行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的存在,使得金融业中所蕴藏的风险可能危及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通过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分析,一方面化解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减少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则通过重组银企关系,加强银行内控、外部约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金融创新和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来实现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拉美国家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后三十年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普遍具有金融脆弱性的特征,产生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主要是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结构扭曲、条件不具备时过早地实施金融自由化和开放资本项目、僵硬的汇率制度以及政府监管不当等诸多方面。对拉美国家金融脆弱性根源的探讨有助于中国选择适宜的汇率制度,有序地实施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项目市场,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美国和中国1994年-2010年金融脆弱性指数,通过对比美国和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数发现,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相伴相生,近年来,中国金融脆弱性变动明显,但并未发生金融危机.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金融脆弱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金融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棋 《新金融》2005,25(3):11-14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金融安全观提出了挑战和新要求,围绕着金融开放条件下如何增强金融安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传统的金融安全观强调金融稳定,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建立在金融体系高效率基础上的安全,而非被动的、牺牲金融效率的金融安全。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原有的金融稳定状态会发生变化,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也会改变,国内储蓄资源会在国际间流动,此时,真正能够保障金融安全的是金融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金融安全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金融安全区释义  “金融安全”是指金融体系 ,包括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康、有序的运行。它反映的应是这样一种状态 :金融经济处于“正向循环”的动态均衡状态之中。金融体系安全运行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金融机构体系有合理的盈利水平 ,有足够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 ,有严格的自律机制 ;二是金融市场体系完备 ,运行稳健、规范 ,充满活力 ,市场主体充分而具有竞争意识 ;三是金融监管体系组织机构健全、法律体系完备、运作程序规范。“金融不安全”指的是金融经济处于“逆向循环”之中 ,即经济拖累着金融有序健康…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从微观层面看,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风险规避、金融效率提高和金融市场发展。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创新有助于货币融通、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发展安全等。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并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金融自由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发展存在正向关系;另一种认为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并引致金融危机。这对于已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国家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对于要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国家更是一种两难抉择。本文讨论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金融危机的关系,提出应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并阐述了自由化的路径依赖、政策配合、审慎监管及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热力学中能量和熵的理论引入金融体系,提出金融熵的概念.通过对金融能量的耗散和金融熵变的分析,阐释了金融不稳定性,指出金融不稳定性是由金融熵增所致.通过对金融熵增的因素分析,指出降低不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以及从系统外部环境引入负金融熵流.本文还从熵的角度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熵与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性及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构建我国金融稳定制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金融循环的历史轨迹分析,当前我国金融循环以政府部门、居民部门的资金流向金融部门再进入非金融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的部门间大循环为主,金融循环流向整体朝向服务实体经济,但房地产金融化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带来的资金部门间小循环风险仍然突出。本文结合对我国金融循环的历史轨迹以及现状研究,针对金融循环支持内外循环的主要问题,提出夯实我国完善金融调控体系、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脆弱性是导致大萧条和此次大危机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BLISHER框架,从金融脆弱性入手,对两次大危机爆发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LISHER框架的七大因素在两次大危机爆发前都发生了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显著变化,可以较好地解释两次大危机;同时,BLISHER框架中的七大因素在危机爆发前的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强化机制。这种相互强化效应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20.
一、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背景和必然性(一)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背景新世纪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政治上多极化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金融处于核心地位,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正是基于此,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使提高金融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水平成为必然。但是金融开放具有双重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本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加剧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开放使得一国金融市场暴露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之中,外部金融风险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