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在已有的财务评价指标基础上,引入反映企业低碳业绩和低碳能力的指标,并结合财务评价动态指标,构建一套符合低碳经济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灰色系统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经济企业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能耗和污染加重,环境恶化明显。不少城市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一些城市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发展。现今如何综合反映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系统体现不同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差距,以便及时修正战略途径,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急需突破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选取经济、科技、社会、环境4个方面的19个指标作为衡量城市低碳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基于  相似文献   

3.
鉴于现有文献以及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文章从产业经济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技术研发水平、环境质量状况四个子系统构建了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共选取了19个指标。基于2003-2012年江西的基础指标数据对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江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江西省近十年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不断提升,反映全省低碳经济呈现良好的上升发展态势;结合四大子系统的分析评价结果,江西省在做大总量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科学技术、优化能源使用、加大节能减排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最后,对推进江西等欠发达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消耗三个层次构建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评价伊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绘制雷达图寻找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里,人类只顾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严重忽略环境保护,因而以成本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终于走到了尽头,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一夜风行,全世界开始重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近期通过学者研究,低碳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于是不少专家开始研究如何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但成效较少。本文对当前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构建的原则进行浅析,力求为我国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迈向低碳时代,传统的着重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业绩评价模式暴露出诸多不足。为了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落实相脱节的现实情况,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凸显企业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以企业战略业绩筹划、员工岗位责任的确定、业绩评价等五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相似文献   

7.
翁蕊  卢静 《会计师》2012,(9):14-16
低碳经济是以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为背景产生的新型的发展方式,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帮助企业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按照产业链路径设计的环境评价指标作为新增维度,加入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并结合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必须正确评价其现状并以此来指导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一套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以低碳经济为视角,增加了反映企业低碳绩效和低碳能力的指标,将经济性指标与生态性指标相结合构建出更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五因素模型框架,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对201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评价指标和评价系数进行了属性聚类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对核主成分分析法不能判断关键影响因素的问题进行了补充。结果显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选取了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个指标;其次遵循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