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贷款发放是其主要业务之一。论文利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进行宏观经济因子分析,得到每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竺暐 《银行家》2012,(12):16-20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期上升。尽管目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仅仅表现为"微增",但市场普遍认为商业银行注定要告别不良贷款"双降"时代。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将进入"爬坡"时代。日前银监会公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比较了不良贷款证券化和普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异同,明确了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的特征。在介绍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国际经验时,着重梳理了美国、韩国的成功经验,并简要介绍日本、意大利的问题和教训,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同时,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以来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并总结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要闻回放     
《中国投资管理》2005,(2):65-65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下降”。银监会1月13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控制上取得可喜成果。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继2002年、2003年以来的第三年“双下降”。2004年,中国银监会在加强资本约束、风险拨备约束和授信尽职约束,严格风险控制措施,强化不良贷款监管及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等方面的工作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贷款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逐年增高,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本文立足于湖南省龙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联社不良贷款的表现,探讨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信用风险仍是当前银行业的主要风险,据统计,2005年6月末主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同)不良贷款余额为1.16万亿元,比年初减少554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79%,比年初下降4.43个百分点。200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主要得益于对中国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其不良贷款。如剔除工商银行剥离因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呈现出反弹迹象。  相似文献   

7.
何艺辉  张奇 《福建金融》2002,(12):26-27
不良贷款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发展的一大障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提出要从减少不良贷款、营销有效贷款、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益、营造信用环境等方面综合治理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8.
《金融博览》2004,(9):57-58
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半年降至 1 3 32 %中国银监会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上半年 ,境内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降至 1 6 6 31亿元 ,不良贷款率降至1 3 32 %。第二季度末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1 52 31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 5 59% ,比年初下降 4 82个百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长期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降低不良贷款成为商业银行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阐明了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贾丽武 《云南金融》2012,(3X):212-213
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化解不良贷款的优势和缺点,说明实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虽然是一个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方式,但同时应该注重创新不良贷款清理模式,同时不断改革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以适应未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贾丽武 《时代金融》2012,(9):212-213
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化解不良贷款的优势和缺点,说明实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虽然是一个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方式,但同时应该注重创新不良贷款清理模式,同时不断改革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以适应未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长期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降低不良贷款成为商业银行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阐明了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时间为维度分析了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波动性上升的态势,并且关注类贷款数额较大;横向比较了几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得出,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远高于其他银行,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年上升。针对上述现状,本文从控制不良贷规模,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强化银行监管、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贷款作为一种传统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其利息收入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营收入来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金融体制改革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宏观经济因素和社会信用环境是影响我国贷款质量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本身的体制和制度等因素也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势严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和银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银行的利润几乎全部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三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不但逐季下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甚至已经接近150%的监管红线,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承受能力正不断减弱。本文针对16家上市银行重点分析了不良贷款的行业、地区分布和贷款对象的结构特征,发现2015年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华东及沿海一带,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公司不良贷款高于个人,而且随着不良资产规模的扩大,行业及地区的范围都会有所扩散,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信贷业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银行信贷风险,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都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4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利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提高利率会推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BIR)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CNPL)有正向冲击,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DBIR)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CNPL)有负向冲击,但综合影响是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增福 《浙江金融》2006,(11):19-20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宏观凋控的加强、监管当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然而,若考虑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看来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为“明降暗升”。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银行的资产剥离,  相似文献   

19.
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自2003年以来持续"双降",然而,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从原先的"双降"逆转为"双升"且持续至今,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关注不良贷款问题。而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显示银行经营质量和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深入探究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以及适时提出合理对策,对于减少银行不良贷款、促进金融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     
2008年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08年年末,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2008年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69%,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也达到114%。不良贷款率降至历史新低,2008年年末,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7%,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35%,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2.3%,均为历史最好水平。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