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好转的迹象。但是,通货膨胀像一个幽灵,徘徊在各个角落,通胀预期下的资产价格空前高涨,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也持续高位。下半年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会不会发生调整?资产价格泡沫是否会进一步吹大?对此,相关人士和学者争议较大。  相似文献   

2.
通胀趋势与货币政策的渐进退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明示货币政策适时退出或中性化,将是扼制通胀预期强化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强劲以及发达经济体也在进入复苏通道,人们开始担心通货膨胀。2009年11月份CPI同比  相似文献   

3.
今年上半年股市和房价上涨,主要得益于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预期以及中国即将出现通货膨胀的预期。但亟需警醒的是,“两个预期”的不断放大,与投资冲动、政绩冲动、信贷冲动等行为的叠加,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甚至是信息虚假,在不断加大中国股市房市的风险。首先,多重冲动形成合力助推并放大资产价格泡沫。  相似文献   

4.
十国集团预期乐观 十国集团央行预计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将会增强。2004年3月8日结束的十国集团央行会议上,各国的央行行长达成共识,世界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强劲复苏。十国集团认为,原油等商品价格的变动并不是通货膨胀加剧的信号,而是全球经济复苏获得动力的表征,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引擎,美国则会继续充当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消费支出停滞将会对欧元区的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的阴云逐渐散去,经济正逐渐步入复苏的轨道。特别是中国,在今年初政府的4万亿投资和前三季度7万多亿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已经触底反弹。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各类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特别是黄金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突破1100美元/盎司,不仅验证了黄金牛市仍在继续,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率先从危机中恢复,但通货膨胀预期问题凸显.通货膨胀预期能强化实际通货膨胀,甚至出现资产泡沫、价格上涨以及囤积行为,并对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形成一定制约,因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非常必要.本文从四种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中归纳出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两大要素,即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以及政策信息,并详细分析了目前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六种因素,针对这六种因素,相应给出五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能够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无论是短期或长期,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但长期内它还受到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短期内治理通货膨胀应以降低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为主,长期内还应兼顾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8.
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放缓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持续双速复苏,但开始呈现复苏动力不足的迹象,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消费疲弱,公共财政状况恶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被迫继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挑战;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日本地震对全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思考,认为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主要涉及做出预期的经济主体、用于形成预期的信息和将信息转化为预期的过程等三个因素,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资产价格上涨、部分先行价格指标上涨、局部市场出现某些经济行为异化现象等。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大,应采用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性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预期一直保持高位,这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如何预防通货膨胀预期引致实际通货膨胀,对于货币当局管理通货膨胀预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用H-P滤波估算通货膨胀预期,继而用协整和Phillips-Hasen两阶段法分析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本文还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的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半开放经济模型,这一模型中,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由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共同决定。本文的结论是,长期而言通货膨胀预期、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内货币供应量是协整的,汇率的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水平;短期而言,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也要大于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1.
编读     
《新理财》2011,(4):12
|上期回顾|客观地说,过去的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这一年,经济危机的阴霾逐渐散去,新兴市场国家复苏强劲;国内经济持续好转,各项指标向好。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战略决策。这一年,各国实施的"救市"政策导致货币泛滥,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升,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而各国的贸易摩擦和"汇率"摩擦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资产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公众对未来消费品市场价格的判断,根据“预期自我实现”的原理,会对实际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要大于房地产市场资金变化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所以监管层要管理好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就要加强对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监控,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国经济继续复苏,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成功去除通货膨胀长期化趋势。2012年,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应性的需求管理,促进总体经济景气的完全正常化而最终实现从萧条到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在未来相当长时期中,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在价格稳定条件下快速增长的潜在能力。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采取乐观经济增长预期与积极需求管理模式相配合的政策原则,并且与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一致,形成以国内投资需求管理为轴心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4.
尽管政府明确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考虑到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全球范围内经济复苏的进程,人们对市场的预期依然有所改变,无论是资金面还是汇市,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方友林  陈茉 《新金融》2009,(9):31-33
资产泡沫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将资产价格更多地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符合现代全球经济变化的趋势,对促进金融经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复苏根基未稳的情况下,针对房地产和股市的双泡沫,货币政策微调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在维持一定程度资产泡沫的同时打消市场对资产价格单边上涨的心理预期,逐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来维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纪敏  孙彬 《金融与经济》2012,(3):29-32,16
本文通过分析房价和物价(CPI)相互影响的直接、间接和预期三个渠道,运用计量方法对房价与物价相互影响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互为Granger原因,并且房地产价格领先于CPI;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房地产价格均显著地是CPI的Granger原因,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时间较长。另外,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预期领先于CPI,并且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预期冲击的持续性长于CPI;而通货膨胀预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高于CPI,这表明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和实际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冬 《中国外资》2010,(23):11-11
一、通货膨胀何去何从? 中国通货膨胀压力目前远超过政府的估计,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更高。这一轮通胀的主因,并不在供需失衡,而在流动性失控,在于热钱横流。农产品价格暴涨、工资大幅上调、能源及公用价格结构性上调、原材料价格飙升,势必使CPI全面受压。而此带动价格预期,诱发囤积和抢购。CPI在2011年突破6%的可能性颇高。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目前正处在复苏的进程中。而黄金投资也因为金融危机而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追捧,并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投资品种之一。进入2010年以后,发达经济体暴露出的诸多财政和金融问题严重拖累了其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管理》2012,(15):18-21
2012年“两会”期间,温总理提出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为7.5%,CPI的调控目标为4%以内。由于令球经济增速低迷.除农产品之外的大宗商品价格滑坡,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转型期,使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出现趋势性下行。  相似文献   

20.
李冒余 《证券导刊》2009,(32):15-15
对美而言,不论政策面如何变化,经济复苏必然依靠美元的重新升值。但美经济的真实复苏在中期内难以发生。在这种逻辑下,短期通胀预期的延续会导致资源价格的惯性上涨,大宗商品维持上升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