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全球银行业国际化现状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之后,本文以全球76个国家相关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跟随客户、追逐当地市场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因。另外,东道国的制度因素、东道国银行业自由化、经济自由化程度也会对外资银行进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对全球银行业国际化现状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之后.本文以全球76个国家相关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跟随客户、追逐当地市场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因.另外,东道国的制度因素、东道国银行业自由化、经济自由化程度也会对外瓷银行进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外资银行在拉美国家银行改革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华盛顿共识”影响,拉美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银行私有化改革。1994年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缓解危机和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多数拉美国家在银行私有化改革中积极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盲目地西化,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依据经济规律,根据本国实际采取适合自己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金融体系,各个经济要素才能实现最优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陈腾曦 《中国外资》2012,(10):1-2,5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银行进入CEE和CIS转型国家表现出两类不同的特征: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新建分支机构、收购国有银行等方式大举进入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另一方面,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采取多种形式的限制措施,将外资银行的实质性进入阻于门外。然而,事实显示,外资银行存在度较高的CEE转型国家经济增长较为稳定,而银行业相对封闭的CIS转型国家经济频繁波动,危机不断。外资银行进入究竟是增强还是削弱本国经济稳定性,就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银行进入CEE和CIS转型国家表现出两类不同的特征: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新建分支机构、收购国有银行等方式大举进入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另一方面,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新坦等国采取多种形式的限制措施,将外资银行的实质性进入阻于门外.然而,事实显示,外资银行存在度较高的CEE转型国家经济增长较为稳定,而银行业相对封闭的CIS转型国家经济频繁波动,危机不断.外资银行进入究竟是增强还是削弱本国经济稳定性,就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一硕 《银行家》2005,(9):90-93
外资瞄准新兴市场国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收购新兴市场国家银行的活动特别活跃。在拉丁美洲,从1990年到2003年,以银行为投资目标的交易总额达到了460亿美元,占到所有并购额的56%。针对中东欧国家(CEE 国家)的金融并购交易没有拉丁美洲国家的规模那么大,但也达到了200亿美元,在所有并购交易总额中占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我国金融业也给出了明确的开放时间表,在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网络银行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银行市场,必然是中外银行争夺的焦点。我国网络银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本文拟  相似文献   

8.
卯昀 《甘肃金融》2002,(Z1):34-35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金融业正进入重大转折时期.对外,将面对新兴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市场战略、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局面;对内,大量积聚的不良资产、虚拟利润以及会计信息失真都极大地破坏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竟争已经进入了客户关系管理时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在高端客户上,外资银行必将运用其成熟的客户关系管理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高端客户关系管理,变传统的产品经营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客户经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合并银行业统计数据,以金融危机期间14个发达国家银行对38个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本地本币债权为样本,通过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发达国家流动性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贷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母行"去杠杆化"的行为和风险厌恶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外资银行减少贷款供给,但是母行在东道国本地化经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信贷收缩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