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谭雅玲 《银行家》2005,(5):10-17
中行“高山案”、建行“张恩照事件”、农行“内蒙古案”的相继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银行业的空前关注和对银行改革的各种评论与反思。反观这些案件,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是导致这些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就针对违规操作的问题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不断的整治,为何至今仍屡禁不止?当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艰难中推进时,频发的案件使人难免对国有银行的股改及上市前景心存疑虑。国有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国有银行如何通过股改和优化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规范风险管理与监督工作?本期名家论坛以“聚焦银行操作风险”为主题,邀请对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有着独特见解的九位专家共同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治理路径,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国有银行利润约束和预算约束软化问题的形成逻辑在于国家赋予了国有银行政策性融资任务和社会责任,还有就是商业银行破产的外部传染问题,而并非“父爱主义”,也不满足产权结构界说。因此,软约束问题的解决路径在于国家退出,主要指社会负担从国有银行退出,同时也包含着隐性承诺的适时退出。诸多现实因素决定了短期内国家退出的不彻底性,进而决定了国有银行效率改革路径的渐进特征。在国家退出受到制约时,“经理人退出威胁”对于遏制国有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具有制度约束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华 《济南金融》2007,(2):9-12
国有银行道德风险问题是其脆弱性产生的根源,而中国国有银行存在的是一种体制性脆弱,是由既有的制度缺陷决定的。制度安排不同,道德风险程度就不同。因此,从制度缺陷角度分析中国国有银行道德风险,探究其成因,寻求化解之道,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波  李飞 《济南金融》2005,(4):71-72
当前,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财政补贴政策的重大调整等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农发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骤然加大,企业道德风险案件频发,防范金融风险的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深入研究道德风险的成因和特点,构建有利于农发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已成为当前农发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赵勇 《金融论坛》2000,5(6):17-21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导致目前国有银行经营者引致的金融风险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国有银行经营者引致的金融风险的根源在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全是国有银行经营者道德风险产生的基本因素,国有银行产权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经营者有效激励机制、经营者"双重"身份、人情关系文化与寻租行为、内控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的监督约束作用弱等是导致国有银行经营者道德风险的特殊因素.本文最后提出降低经营者道德风险,防范经营者引致的金融风险的思路,以提高对经营者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国有银行道道风险问题是其脆弱性产生的根源.而中国国有银行存在的是一种体制性脆弱,是由既有的制度缺陷决定的.制度安排不同,道德风险程度就不同.因此,从制度缺陷角度分析中国国有银行道德风险,探究其成因,寻求化解之道,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对国有银行改革的讨论应立足于其初始条件,国有独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不相容,国有银行具有特殊的职能边界———金融支持国家经济增长;在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有银行改革应遵循两种截然相异的路径:完全的股份制或国有独资,而国有控股将导致较高的道德风险;机构利益的独立性并非国有银行的专有问题,通过激励机制设计应该保持国有独资银行的利益从属于中央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和人力资源在不同的改革思路下会具有“历史包袱”和“历史财富”的或然双重性质,关键在于能否从时间序列上观察银行绩效;银行改革成本只能是因支持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付出的代价,这一代价的跨期承担优于即期摊销。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事物的重要性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人们看它的眼光.2004年可能因为两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而被历史记住.然而,这一年的改革也不过只是开了个头,国有银行改革还远称不上成功,对资本市场的改革也未能拨云见日.这预未着,2005年我国的金融改革将进入深水区,既需要支付改革的成本,也需要防止新的道德风险;既需要加快改革,又需要保持发展.  相似文献   

9.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发生的系列大案要案中,有30%以上来自道德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防范案件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有效预防道德风险,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在国有银行改革中,两个基本价值判断始终存在。第一,中国的经济运行是否需要国有银行?第二,如果需要,那么,我们应建立怎样的国有银行体系?以上两个基本价值判断必然涉及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形式的多元化以及财政补贴政策的重大调整等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农发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骤然加大,企业道德风险案件频发,防范金融风险的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深入研究道德风险的成因和特点,构建有利于农发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已成为当前农发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运作的经济单位;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多,缺乏经营自主权;国有银行债务负担沉重等。国有银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有:妥善处理不良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期以来,我国银行业连续发生一些违法违规案件,这些案件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损害了银行的信誉和社会形象。分析其发案原因和过程,无不表明银行内部员工道德风险高企是导致案件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有教预防各类案件发生,迫切需要加强道德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4.
读者观点     
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 一直以来,注资上市是国有银行改革方案的"主流观点"。笔者对此提出了质疑。首先,此次注资只是针对于银行负债的单方面改革,由于缺乏国有企业改革的微观基础的配合,此次注资注定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道德风险的存在将使"最后的晚餐"再次变为"免费的夜宵"。其次,我国的资本金具有特殊的结构,即国家声誉与居民储备之间的奇特资本联盟,国家声誉的"入股"使得居民的核心存款变  相似文献   

15.
债转股只是当前我国国3有企业、国有银行改革攻坚战的应急之举而非治本之策,它并水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扭亏脱因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其原因在于:债转股只对极少数特定的国有企业有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最终会引发三重道德风险,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渐进性与入世以后对产权改革要取得较快进展的迫切性形成矛盾,但现行的制度缺陷、国有银行运作缺陷以及政府金融控制边界的不确定性都使得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稗碉难行,使得国有银行对体制嬗变过程中产权改革所应依循的具体轨道产生了操作上的困惑。本文在研究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政府金融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有效路径,即第一步,实行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第二步,国有独资公司形式转变为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第三步,将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转为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制。  相似文献   

17.
国有银行的改革已历时20年,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其原因在于始终未能触及产权,故国有银行的改革,必须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实施国有银行股份化改造,建立国有银行集团化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营销体制,加快国际化,电子化和综合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张羽  李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5):17-23,31,62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1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和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刘铮 《西安金融》2007,(3):39-40
在转轨体制中,作为外生性金融中介安排的逻辑延伸,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继国有银行之后.支持渐进转轨的重要一环,转轨体制也内生出了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逻辑起点以及发展的路径选择。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存在的内在关联,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不可避免地具有低效率,而且产生了三重道德风险和双重不当处置。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需要遵循渐进的逻辑;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分别组建政策性和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选择集合和选择空间。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由于国家选择在集中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和引进市场竞争等因素之间的动态权衡,中国国有银行同样经历了一场渐进演进的逻辑过程。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如何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应该立足于培育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