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由于大宗商品与利率、汇率的关系愈易密切,其金融属性十分明显.因此,未来我国应当积极增加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和外汇储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并积极发挥其金融期货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为了维持信用秩序、促进经济增长,对金融实行各种限制,形成日本的规制金融体系.但是近年来,由于日本国内经济金融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日本的规制金融体系日益不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国际压力(日美金融摩擦的日益严重)和国内压力(民间大量国债要求自由流通、人们的流动偏好心理增强而要求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自由化多样化、金融业要求业务多样化自由化、新出现的各种金融商品要求交易自由化、金融政策要求在新的金融环境下确保其有效性,等等),日本政府不得不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  相似文献   

3.
商品金融化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畴迫切需要从货币金融领域拓展到商品金融领域.本文在金融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融资源具有富集作用.金融资源的富集作用是商品金融化的内在动力.商品金融化是金融资源的富集作用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商品金融化的演进路径,考察商品金融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6~2009年,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相关条款陆续生效施行。该项法律的内容涵盖日本境内涉及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的所有领域,具有总括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对进一  相似文献   

5.
江瑞平 《银行家》2003,(11):106-111
金融系统的高效运行与货币政策的强力推行,曾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般高速增长中发挥过决定性作用,以致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实质上是一种"金融主导型经济增长".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后,日本金融业同样也陷入了空前深刻的危机之中.为摆脱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之间的"恶性互动",日本政府和银行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强大的政策举措,金融系统也付出了不懈努力,从而促使日本的金融运行与货币政策显现出多层面的引人注目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一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之美国金融革新的影响,使日本金融体制步入了历史性的转折时期。“1985年以后的十年,将成为1925年以来大规模金融改革的时代”。在这场变革过程中,一些限制逐渐被放宽,新型金融商品不断出现。此间,1989年6月30日,日本首次进行了短期利率期货和货币期货交易。当天,东京金融期货交易所仅欧洲日元利率期货交易额。  相似文献   

7.
陈俊 《会计师》2021,(10):84-85
2016年5月开始,我国已经全面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其中金融商品转让也纳入征税范围.本文重点讨论在实务中,金融商品转让增值税的一些争议问题,包括金融商品转让的保本界定和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界定等,讨论金融商品转让增值税在计算缴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降低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减少税务风险.  相似文献   

8.
金融期货是在商品期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标准化金融期货合约形式,以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差为交易对象的期货形式。它是本世纪70年代初期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的产物。自从1972年5月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下属的国际货币市场开办的第一笔金融期货业务——货币期货以来,金融期货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很快取代了商品期货的主导地位。目前,在欧洲、日本。  相似文献   

9.
汪竹松 《新金融》1995,(5):41-41
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和管理后,日本银行界巧妙地把国债发行与银行存款组合起来,形成系列金融衍生新品种,深受日本投资者的欢迎。如80年代在日本许多银行流行的国债组合存款就是一种收益率高、流动性强的存款新品种。所谓国债组合存款是指国债与定期存款或金钱信托、贴现金融债券组合而成的金融商品。 承办此项业务的银行为投资者开立了国债定期存款帐户,以本金的全部或一部分购买新发行的长期国债或中期付息国债,这些国债一般一年支付两次利息,利息可自动地转入客户所持有的定期存款或贴现金融债券等金融商品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及监管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有许多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国在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同时,应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和监管方面的经验,还应从法律上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也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提高监管机构的协同监管水平和发挥行业内部自律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