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能否转股成功依赖于转换条件的设计,转换设计是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心。从我国两种不同发行主体--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设计,可以看出其中有异同点。转股价格是否能成功转换的关键因素,必须建立合理的转股价格。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提出 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是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兼有债务性与期权性的中长期混合金融工具.转换性是可转换债券的重要标志,转股权是可转债持有者的独特权利.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时就明确约定,可转债的持有者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在转换期限内将可转债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股票.这种选择权其实是一份看涨期权,而购买这种期权的代价是可转债相对于普通债券的折价.如果可转债持有者不想转换,也可以继续持有可转债,直到偿还期满时收取本金和利息,或者在流通市场出售变现.因此,可转债持有者在转股期内可以有三种选择,即持有可转债,转股,在可转债二级市场上出售.  相似文献   

3.
可转债定价分析——以工商银行可转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26日发行公告表示,公司将于2010年8月31日起开始发现存续期6年,规模为250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初始转股价为4.2元.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本次发行可转债所筹集的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银行附属资本,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补充核心资本.本文将利用二叉树模型对工商银行可转债进行定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提出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是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兼有债务性与期权性的中长期混合金融工具。转换性是可转换债券的重要标志,转股权是可转债持有者的独特权利。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时就明确约定,可转债的持有者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在转换期限内将可转债转换  相似文献   

5.
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正逐步成为国内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模式。上市银行发行此类债券也有了先例。我国上市银行可以发行具有次级债券特征的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但在资质条件、债券发行条款上都要符合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发行次级债券的双重要求,同时要对其操作难点有足够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新股发行制度,历来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伟大目标。在这种既定战略指引下,研究提出可转债的新股发行制度设想,即拟IPO企业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走上上市道路,上市伊始不再直接发行股票,而是改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的发行,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股炒作、事后监管薄弱、公司治理不力等问题,而且还能为注册制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意义可转换公司债券概念及现状 可转债起源。作为一种混合金融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于70年代起开始在发达资本市场流行,在我国则是于1992年首次进行试点(宝安转债),1997年公布了40亿元可转债额度;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南宁化工于今年8月3日向社会发行可转债15000万元,这是首只全国范围正式公开发行的可转债。  相似文献   

8.
投资者买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正股的上涨来拉动转债价格上涨,从而通过最终转股来获得超额收益。但投资可转债要及时识别所面临的条款设计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并根据可转债的下修行为及基本要素等来构建相应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融资视角探讨可转换债券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其中对可转换债券的规定更合理、更完善,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改变了可转债品种的单一性.可转债市场在经历股改带来的转股冲击之后,将再度迎来扩容高潮.毫无疑问,可转换债券现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但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从上市公司融资的角度通过对可转换债券快速发展及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完善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一些建议与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可转换公司债券基本要素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转债),就是指其持有者拥有在规定期限内将转债按既定的转股价格转换为转债发行公司普通股票权利的公司债券.  相似文献   

11.
韩玉雯 《理财》2022,(4):38-40
可转债,全称"可转换公司债券"( Convertible bond, CD ),顾名思义是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简称"转债"或"可转债".可转债发行公司多为优质上市公司,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再融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魏海波  丁玲 《中国外资》2010,(10):58-59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定价是否科学、合理、公正,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企业和投资人往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定价合理往往能吸引投资人的眼球,易于投资者接受,使企业顺利地实现融资目标,有利于资本市场结构优化和资本良性循环。本文主要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进行相关的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分析价值偏离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幸强  匡泽琳 《上海会计》2002,(12):40-42
当前,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进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融资普遍给予认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节约股本,成本又相对较低;在股市低迷时,用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融资比新股更具优势。专家预测,可转换公司债券将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实践历史相对短暂,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其发行过程中产生的辅助费用财务处理,进行简要探讨。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含义和性质作为一种混合金融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达资本市场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1992年,我国进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首次…  相似文献   

14.
从1992年发行第一只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至今,中国可转债市场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自诞生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对可转债的发行要求不断明确,配套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可转债市场迅速发展,发行规模不断提高。然而,在2017年以前,虽然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但其融资总额占资本市场股权产品总融资规模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可转债的发行主体仅限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可转债的定价条款过于复杂,市场接受程度较低。随着2017年证监会对可转债产品的审核标准进一步明确,可转债发行规模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品种。为确定可转债定价方式,本文以“广汽转债”历年来的市场价格为数据基础,以B-S模型为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求影响可转债定价的主要因素,对未来可转债定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颖娣 《中国外资》2013,(16):242-243
一、引言可转债,即可转换债券,是企业融资的宠儿。企业发行可转债,通常是为了延迟当期低价股权融资。而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提高了债券转股的可能性,。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指的是这样一种条款:当股价表现不佳时,一般是股价连续低于转股价一定水平,该条款允许发行公司在约定时间内将转股价格向下修正为原转股价格的70%~80%。每次股东大会根据  相似文献   

16.
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创新产品,自证监会2006年5月公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提出了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概念后,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就受到市场的热切关注,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提出发行分离式可转债的申请,并成功发行。本文拟对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对可转换债券的深层次分析。2001年4月28日《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其三个配套文件正式出台,这标志着可转换公司债券成为我国一种常规的融资品种。截至2002年10月31日,已经有阳光转债、万科转债、水运转债、丝绸转债以及燕京转债等5家陆续在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上市,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发布了发行可转债的消息。  相似文献   

18.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定价是否科学、合理、公正,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企业和投资人往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定价合理往往能吸引投资人的眼球,易于投资者接受,使企业顺利地实现融资目标,有利于资本市场结构优化和资本良性循环.本文主要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进行相关的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分析价值偏离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秦伟 《齐鲁珠坛》2012,(1):26-28
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创新产品,自证监会2006年5月公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提出了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概念后,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就受到市场的热切关注,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提出发行分离式可转债的申请,并成功发行。本文拟对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可转换公司债券是由公司发行的,在普通债券上附加不可分离认股权证的一种混合型融资工具,债券持有人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内按约定的转股价格或转股比率转换成公司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既有债权的特性,也有股权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代理成本理论、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