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是中国货币政策转型,重新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第一年,而欠发达地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层,其社会经济水平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通常被人们所忽略。本文以喀喇沁旗为例,分析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与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的相互影响,以了解稳健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息税货币政策的出台是在中国的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政府为刺激经济、拉动需求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之一,但实施的结果是预期效果没有达到,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使原本不活跃的消费增加了新的人为压力。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基础,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政策调整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在区域上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  张迎军 《中国金融》2001,(10):31-32
货币政策工具因其属性不同,在不同区域传导国家货币政策的意图时,势必产生不同的效果。为此,中央银行应从实际出发,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在区域上的配置,力求货币政策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涉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工具、金融监管政策、商业银行授信模式和有效贷款需求等环节,货币政策会影响到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2000—2020年我国51家"A+H"上市银行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都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实施价格型或者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冲击呈现显著差异;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会刺激商业银行过度信贷投放,将直接降低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控制货币数量或者提高利率,会显著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同时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程度有所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也易受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制约,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框架,积极改革利率市场,尽量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手段,实施合理的信贷政策,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切实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定性,进而更好地履行金融稳定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5.
一季度济南分行辖区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良好,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贷款投放重点突出,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效益开始好转.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亟需研究二季度的操作对策.本文提出二季度中央银行要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在继续维持现行利率水平、适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扩大货币供应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切实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季度济南分行辖区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良好,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贷款投放重点突出,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效益开始好转。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亟需研究二季度的操作对策。本文提出二季度中央银行要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在继续维持现行利率水平、适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扩大货币供应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切实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一般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文章围绕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展开讨论,主要是揭示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实施效果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都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以1994-2008年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我国的IS-LM模型,测算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乘数及政策效果,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4-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提出的背景。在分析了我国历史上曾实施的两次从紧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成效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过程中要努力降低金融调控的机会成本,着力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从影响县域传导货币政策的因素看,除基层人行自身不适应新形势下职能需要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不适应县域环境是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在县域实施中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