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紧迫性 (一)银行国际化是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银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在广阔的国际金融市场里,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业进一步国际化后来自世界范围的金融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来自世界的竞争,我国的银行必须加快向国际化转变的步伐,按国际上的规范来改造自己,使自己能尽快适应和迎接新的挑战.随着银行业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本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渗透,它们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我国的银行业务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银行业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尽管我国银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有一定的改进,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在某些项目上仍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日益丰富,对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分析境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有针对性地完善会计准则,对于提高银行信息质量、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从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人手,分析我国银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而提出我国银行财务会计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WTO之后 ,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要问题。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竞争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对我国银行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目前 ,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是银行经营国际化的现实选择。一、我国银行国际化经营要走渐进之路银行国际化经营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银行国际化经营不可避免。而近年来美国长臂管辖愈演愈烈,对银行的处罚层出不穷,大大增加了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不确定性。本文针对美国长臂管辖对银行相关业务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助力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计国际化必然会对各国的经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尤为显著。《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一文,详细说明了国际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两者因追求的目标不同,产生了诸如银行资本的界定、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等方面的差异。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这些差异必然会对我国银行监管产生影响。为应对会计国际化,银行监管部门应结合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立中 《新金融》2008,(4):45-48
本文从分析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动因入手,比较上市和并购这两条银行规模快速扩张路径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和效果,认为外资廉价入股我国银行原始股权,过多地分享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果实.基于兼顾民族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国际化趋势,本文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宜先内部发展、并购、上市,再以上市银行的角色吸引外资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胡月晓 《新金融》2009,(10):24-27
金融功能的国际化进程,通常按以下次序演进结算功能的国际化→融资功能的国际化→资产管理功能的国际化.金融功能国际化高级阶段的到来,加速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中国银行业加速国际化,改变了我国国际债务的管理形式、促进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变和规模集中,也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银行业国际化提高了银行机构金融服务的能力,使银行经营效率提高,增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8.
代飞  李宁 《财政监督》2005,(10):69-70
银行国际化是指银行到海外建立机构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其经营由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银行业国际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监管国际化。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其国际化的意义,并按照银行业国际化的具体要求探讨我国发展银行业国际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实施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已忧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格鲁拜尔有关银行跨国经营的三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步骤进行思考,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有银行企业国际化文献,本文把银行企业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归纳为经营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引导效应理论、连续性阶段理论、内部化理论和经营效益理论六大流派.在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认为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侧面解释银行企业国际化动机的产物,在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益理论应成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紧迫性(一)银行国际化是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银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在广阔的国际金融市场里,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业进一步国际化后来自世界范围的金融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来自世界的竞争,我国的银行必须加快向国际化转变的步伐,按国际上的规范来改造自己,使自己能尽快适应和迎接新的挑战。随着银行业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本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渗透,它们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我国的银行业务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银行业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银行业…  相似文献   

12.
(续上期)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一个渐进过程。改革开放以前,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使得我国的银行业几乎没有任何的国际化特征。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也有一些海外分支机构,但业务非常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但  相似文献   

13.
WTO与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杭 《浙江金融》2001,(11):11-12
新形势需要建设银行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银行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银行在境内开展外汇业务和跨境提供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主要目标是要在境内开展外汇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境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4.
跨国银行是通过两种途径--跨国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进行对外扩张的.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是必然趋势,我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即国内银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是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是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演进的高级形式,也是不断增强银行实力,发展跨国银行,进而实现银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商业银行跟随客户推进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也逐步加快。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是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我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即国内银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是我国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比较了新建投资与跨国购并两种境外扩张途径,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恢复,我国的经济将日益走向世界,我国金融业亦必然要由国内走向国际,向着金融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基本内容 1.金融机构国际化。我国的金融业要在海外广泛设置分支机构,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网络;同时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置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金融业经营过程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生产要素作跨国界的分工,实现我国银行经营战略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银行国际化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股改上市后的中国工商银行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国际化经营,构建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将成为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任务之一.本文在梳理评析银行国际化理论,比较研究花旗、汇丰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成功经验共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工商银行由本土领先银行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特别强调要发挥人民币优势,实现品牌境外延伸;创新海外机构网络布局,实现业务转型,铸造核心竞争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民生银行以8.87亿元(合9573万美元)在美国收购了一家银行——美联银行,拥有了这家美资银行9.9%的股份,但是2009年美联银行倒闭了,民生银行投资最终颗粒无收。事实告诫我们,银行的国际化要与本行的业务、战略联系起来,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银行国际化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比如,对海外市场不熟悉,对东道国政策监管政策不掌握,银行国际化与整体发展战略不密切等,都会造成决策失误,投资失败的结果。本文作者在剖析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与风险积累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国外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操作风险管理的考察,分析其经典案例,总结其教训与经验。对我国银行跨国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浪潮已席卷全球。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四国银行国际化各有特色,但都属于发达国家的银行国际化,在它们崛起过程中都具有某些相同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但是,各国银行国际化条件及其所采取的策略也存在较大差异,国际化水平和结果不同。本文详细分析了这四国银行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