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个实体经济体的最适配金融结构,内生决定于该实体经济的禀赋特性.作为一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城镇化是一系列经济要素配置方式的重新组合的过程.从经济结构内涵而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农村要素禀赋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构成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禀赋特性.城镇化虽然主要依托劳动力迁移或就业结构演变,但同时必然涉及土地非农化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向转变等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为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的重新组合,这就需要金融资源配置发挥预调甚至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虚拟经济看投资银行金融功能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浙江金融》2006,(8):31-33,17
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金融中介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及结构初级经济活动及其简单金融需求与金融中介的早期基本活动相对应,高级经济活动及对复杂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要求与成熟化的金融中介相匹配作为资本市场核心中介的投资银行,根植且运行于虚拟经济,又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中发挥了融资、信息、配置、财富、市场培育等金融功能,在适应经济社会对特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直至演进成为“金融功能束”。  相似文献   

3.
2007年以来,山东诸城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始了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文对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特点及如何通过金融创新适应城镇化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具有异质性。金融服务必须要关注城镇化金融需求的异质性,才能实现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双赢。此外,本文认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优化金融支持城镇化效果必须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绵阳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全国范围内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城镇化浪潮正在兴起,而金融支持是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助推作用,并对城镇化进程中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金融的风险分散功能发挥不充分,以及金融自身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发展风险管理型业务、加强金融教育和推动金融产业化发展等角度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立足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开发金融产品成为城商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竞争的重要手段。城商行资源禀赋的差异造就现今城商行不同的小企业金融产品设计能力,立足担保方式的产品创新、立足小企业客户动态需求的结构性授信创新、立足细分市场的特色产品开发、注重产品的功能性设计等成为城商行小企业金融产品研发的重要特点。北京银行的“小巨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对国内城商行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支持则是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金融支持结构单一、金融支持效率低下三个方面的金融约束,并对导致这些金融约束的经济、体制、政策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从需求角度、供给角度、政策角度及金融生态环境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支持则是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金融支持结构单一、金融支持效率低下三个方面的金融约束,并对导致这些金融约束的经济、体制、政策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从需求角度、供给角度、政策角度及金融生态环境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结构的演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相辅相成的.金融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往往由产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说,今后金融需求的发展方向是由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动方向所决定.因此,我国金融系统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资金供给要顺应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这样才能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高比例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从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形成了对资金投入的巨额需求。大量社会效益显著但周期长、收益慢、风险大的农业项目。因受资金投入数量的限制而难以迅速启动。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重要农业项目的加快实施,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符合银行信贷资金本质要求和政策性金融固有特性的基础之上j因此要选准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方式。只有有了正确的方式。这种支持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2009年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政府的主导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本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外部和内在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期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参照,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本文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因素包括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城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其他养老保障制度的弱化;内在风险因素则包括制度设计风险、个人的筹资风险、财政的支付风险、投资性风险和管理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县域是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更是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因此,县域城镇化水平决定着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释放的金融需求巨大,但相应的金融供给水平不足,亟需打破现有的金融供给现状,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水平。本文根据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县域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多元化拓展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着力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加大县域金融供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资产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复杂。复杂的农村金融交易往往使得单一治理契约失效,交易难以达成;而基于多边的共同治理契约虽然不能改变交易主体的风险偏好,但却能够还原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促进信息对称,降低总体交易成本,改善金融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金融合约范式的微观分析框架,从交易属性、交易者特征和交易环境三个方面廓清“融资难”背后的理论逻辑,并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界定为金融机构无法以足够低的交易成本设计和运维相应的金融产品。在对当前政策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若干战略性议题的讨论,提出了以完善金融营商环境为核心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由于城市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经济、社会的多方面产生影响,为了尽可能准确、全面得衡量这些影响,本文构建一个指标体系,从城市化对就业结构、总需求、收入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影响方面,研究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城市化本身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提出相关的假说.利用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假说,并提出提高城市化水平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辽宁省S镇农村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发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更加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依据克雷顿·奥尔德弗"ERG"需求层次理论,将农村老年人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赡养三个层次。通过李克特量表法衡量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得出,农村老年人所需的医疗保健和精神赡养与生活照料相比需求强度较高。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测算了年龄、性别、生活自理能力、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等因素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影响程度。为此,我国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为依据实施精准供给,积极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逐步满足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快速发展、补齐我国经济社会短板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却存在着金融供给缺乏、体制不健全、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缺失、金融供给机制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土地流转、农村金融风险特质带来的新挑战。因此,需要通过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利用互联网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构建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PPP模式的发展等措施,推动农村金融供给改革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mpirically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s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dynamic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firms may temporarily deviate from their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djustment costs, a partial adjustment model is used that links these transaction costs to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legal system, and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sample comprises data from 873 firms in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the UK over the period from 1982 to 2002.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es that more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s, greater efficiency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better protection of shareholders a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peed at which firms adjust their capital structure towards the target. Similarly, higher economic growth and a higher inflation rate positively affect the speed of adjustment to the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y authors relate a firm's performance to legal and political features and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operates. This article compares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s across countries and investigates whether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help explain the variance in estimated adjustment speeds. We find that legal and financial tradition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firm adjustment speeds. More narrowly, institutional features also relate to adjustment speed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better institutions lower the transaction costs associated with adjusting a firm's leverage. Such associa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leverage adjustment spee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ynamic trade-off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