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邮政储蓄作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邮政储蓄的过快增长却给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监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邮政储蓄业务究竟该向何处去?最近我们对西峡县邮政储蓄业务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邮政储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转存款利率确定不合理、一些地方的邮政储蓄部门违规经营现象严重、邮政储蓄部门吃利差型的经营模式给县域经济发展和央行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监管部门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等值得注意的矛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除了合理确定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用“三步走”的方式逐步切断邮政储蓄资金与人民银行的联系之外,还要在严禁违规下达存款指标、改革现行的邮政汇兑资金清算体制、强化对邮政储蓄部门的监管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正> 近三年来,我省邮政储蓄业务有较大的发展。据统计,到1989年4月底止,全省邮政储蓄网点达396个,存款余额达19371万元。这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方便群众,促进储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邮政储蓄业务的管理办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进行改革。 一、邮政储蓄资金应由地方安排使用。现行规定,邮政部门吸收的储蓄存款全部归人民银行总行使用,地方不能使用这块资金,这将影响地方各部门对发展邮政储蓄的  相似文献   

4.
邮政储蓄作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一个组成部分,往我国经济生活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邮政储蓄的过快增长却给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监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邮政储蓄究竟该向何处去?最近我们对西峡县邮政储蓄业务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武汉金融》2006,(11):F0002
<正>目前,湖北邮政储蓄服务网点覆盖全省城市和农村地区,业务种类达到40多种,累计回流地方资金达到11 60亿元,小额质押贷款突破1亿元,邮政储蓄余额达到71 4亿元,邮政储蓄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金融网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今年二月第八次降息后,针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偏高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邮政储蓄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而阐述了有失公平竞争所带来的弊端;从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出发,提出了解决邮政储蓄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海东地区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创业发展,其机构与业务充分利用邮政遍及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得到了长足发展,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居工、农、建之后列第4位。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行的邮政储蓄体制给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秩序稳定、地方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制造了障碍,因而迫切需要对其现有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和安排。银监会审时度势作出了“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的改革意见,这无疑是对邮政储蓄现有体制的重新安排和市场定位。但海东地区其特殊的地域性、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自身所具有的个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对邮政储蓄业务和邮政业务实行分账核算,主要是全面、真实、合理反映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过程和成效,促进邮政储蓄机构建立邮政储蓄业务账务管理、财务收支、档案管理等体系.并着重建立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最近我们在对某省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邮政储蓄分账核算工作的调研中发现,邮政储蓄分账核算使邮政储蓄从业人员成本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提高,为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邮政储蓄改革的变迁与邮政储蓄银行设立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角度入手分析邮政储蓄改革的进程,以邮政储蓄改革的变迁为主线,对我国20年来的邮政储蓄问题进行重新梳理,认为,虽然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符合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但由于缺乏全面考虑邮政储蓄改革的基础条件和没有认识到政府因素的介入,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并非是邮政储蓄改革一劳永逸的方案,邮政储蓄改革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很漫长。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1986年恢复邮政储蓄制度以来,邮政储蓄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03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近9000亿元,在各金融机构中居第5位。随着邮政储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关于邮政储蓄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本文主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分析邮政储蓄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1.
董罡平 《金融会计》2005,(2):32-33,31
当前,邮政储蓄已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城乡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由于邮政部门自主运用邮政储蓄资金形成的利润追逐效应,邮政部门可以利用现有财务核算体制,有意模糊邮政储蓄业务成本,大量补贴邮政储蓄拓展业务,扩大创利资金来源,对以县域金融为首的基层金融稳定形成潜在负面影响。而目前由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的邮政储蓄改革并不能完全协调和理顺金融与邮政的关系,尽快从微观上明确邮政储蓄业务成本核算,从宏观上形成制度化邮政业务的补亏机制,形成成本透明、经营有序的邮政储蓄经营管理体制,是维护基层金融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于1986年开办的邮政储蓄,经过近20年的创业发展,其机构与业务充分利用邮政遍及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得到了长足发展,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居工、农、建、中之后列第5位。并为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和邮政自身改革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现行的邮政储蓄体制给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秩序稳定、地方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其自身长远发展制造了障碍,因而迫切需要对其现有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和安排。银监会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作出了2005年“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纳入银行监管体系”的时间安排.这无疑是对邮政储蓄现有体制的重新安排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3.
规范邮政储蓄业务的思考熊树蒲姜乔姚军民我国自1986年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十年来,邮政储蓄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历史时期,邮政储蓄业务如何把握时机,冲破各种阻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很值我们研究和探讨。一、邮政储蓄...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一些改革措施,2003年8月1日对邮政储蓄实行新老存款划段,老的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年利率4.131%,新存款年利率为1.89%;2005年9月21日实行邮政储蓄老存款账户余额分5年转出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使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邮政储蓄资金的运作模式主要依赖于转存至央行靠央行支付高额利息的格局被打破,对邮政储蓄资金运营、邮政储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没有资金运作权。尽管国家出台了政策允许邮政储蓄的新增存款开始走向市场,自主运作,但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没有资金自主运用的权力。监管部门规定,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的权力集中在国家邮政总局,邮政局省级及其以下机构无权开办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基层邮政储蓄部门的新增存款全部上划省局,导致邮政储蓄总局大量“吸收”农村地区的资金。这种权力集中化的运作模式使“协议存款”在基层无法发挥作用,邮政储蓄资金本地化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金融形式的发展,邮政储蓄暴露其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监管架构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规范和全理引导邮政储蓄的健康稳定发展,应从宏观上加强对邮政储蓄的指导,从微观上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加大对邮政储蓄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7.
日本邮政储蓄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宏 《上海金融》2004,(3):51-52
本文总结日本邮政储蓄的特点,提出日本邮政储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其对我国邮政储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余结伢 《青海金融》2005,(12):35-36
一、邮政储蓄改革的必然趋势 社会经济和邮政储蓄自身的发展促使邮政储蓄改革势在必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呼声和讨论,但由于经济的、技术的或硬件的、软件的因素,邮政储蓄改革未能彻底完成。2003年,邮政储蓄资金改革在全国推行:即自2003年8月1日以后新增的邮政储蓄资金转存到中央银行的转存款,按照金融机构当时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即1.89%计息;  相似文献   

19.
1.邮政储蓄分流资金较多。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分流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资金。目前,与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构成直接竞争的是邮政储蓄。邮政储蓄具有农村信用社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通存通兑、结算便利等。据调查,我省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1999年以来存款每年的增幅都在20%以上,虽然2003年人民银行调整了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但2003年仍保持了20%的增长率。2003年全省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存款新增量与农村信用社存款新增量之比为0.64:1,这对于县域经济不发达的黑龙江省而言,增大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筹资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电脑》2006,(4):81-81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今年银监会将积极做好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工作,督促邮政储蓄机构加大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的力度,积极支持邮政储蓄加强网点基础建设,加大案件治理力度,发挥监管合力,不断提高风险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