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亮点” (一)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是此次修订的重点。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得转回。其目的是减少上市公司通过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按照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开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解秀玉  苏昕 《税务纵横》2003,(10):30-31
资产评估增值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评估确认的价值高于该资产原账面价值发生的增加额。企业在清产核资、兼并、对外投资、股份制改组时,应按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问题却很少提到,本结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实  相似文献   

3.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对我国传统会计观念造成很大冲击,从而引发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它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与目标、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判断、确认与计量及折旧等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快地与国际会计接轨,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2001年和20016年先后两次颁布了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但是,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同定资产确认、计量、折旧、减值以及处置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进行例解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清 《中国外资》2012,(7):121+123
减值准备是根据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而对企业资产价值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减损进行确认计提的数额,正确核算坏账准备是保证企业资产不被高估的必要条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下称新准则)。本文主要针对执行该准则的要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理解和使用。一、《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及特点1.新准则适用于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特别规定的减值处理,主要是指存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可以转回,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由于按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的情况。2.与现行制度相比,新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除特殊资产项目(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原会计制度和国…  相似文献   

7.
郭素荣 《理财》2004,(9):28-28
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规定:(1)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按计提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2)如果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恢复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确认折旧率和折旧额;(3)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冲回而调整折旧额时,以前已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8.
李海强 《上海会计》2003,(6):59-59,47
《上海会计》2002年第10期刊载了王莉同志的文章《〈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变化》(以下简称《王文》),读后颇有收获,但对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固定资产价值又恢复的会计处理有两点商榷意见。1. 《王文》举例中:2001年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3万,2002年价值恢复后又冲减13万。照此做法,“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2002年期末余额应为0,但《王文》却在2002年底资产负债表中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3万。2. 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因素消失,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应转回以前期间确认的减值损失。应…  相似文献   

9.
企业如果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夸,也不符合会计核算中的谨慎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2006年,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单独设立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但在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中,也明确了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因此,我们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首先要理清某项资产减值损失应按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还是按其他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其中的固定资产减至准备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对策,希望对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美国在资产减值会计方面的研究历史,以FASB发布的两个资产减值会计准则(SFAS121和SFAS144)为分界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总结.认为美国FASB在制订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时所采用的充分程序(due process)尤其值得我国借鉴.公司治理研究、管理者的诚信问题以及公允价值研究等是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CIA考讯     
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推行。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作了如下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并规定除存货的减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等八项减值适用与其相关的会计准则外,其余资产的减值都得按此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失妥当。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而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则是拥有确认和初始计量以及折旧固定资产的重要工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以及折旧、后续支出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规定,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且更突出了会计核算的要求,同时也极大的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然而就目前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加大对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深入研究,然后对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茹 《上海会计》2008,(6):27-29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我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产生的背景、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资产减值准则的作用等进行了阐述,并重点对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旨在使资产减值会计能够为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更好地服务。  相似文献   

17.
以按揭贷款方式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耗资多、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涉及的会计与税务处理问题较多。在现行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框架下,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本文从固定资产购入和处置两个角度对资产与负债的确定、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  相似文献   

18.
《会计师》2017,(9)
本文对现行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分析,结合企业所得税法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相关规定,认为固定资产减值核算在税法上得不到承认,导致固定资产在寿命终了时,企业所计提的折旧不足,最终导致重置资金不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本文认为,所得税法应该在固定资产报废或处置时,追加确认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同样,其他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也应做类似处理。  相似文献   

19.
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雅婷 《时代金融》2008,(4):147-149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作了全新的要求和规定,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企业会计人员乃至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折旧、清理等各方面核算及管理工作的特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企业如何更好地遵循新准则,利用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更加准确的操作,准确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结构、状况、管理水平等直接影Ⅱ向着企业的竞争力。而由于经营环境、技改、外部市场等原因,往往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发生资产减值。如果不及时准确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增,粉饰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本文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