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电子货币的被接受程度低 电子货币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出现的,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可见电子货币的支付主要是为电子商务服务.  相似文献   

2.
肖斌  贾平 《甘肃金融》2001,(9):37-38
加入WTO后,按照新的国际金融贸易服务协议,我国的金融业将在5年内完全对外开放.除了金融专业人才面临着流失减少以外,在业务领域,中国正在发育中的电子货币--银行卡市场极有可能成为外资银行的"必争之地".从现在起中国银行必须未雨绸缪,加快发展"电子货币--银行卡"的步伐,以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购物券演变升级形成的电子代币卡,作为一种非法电子货币在一些商场流行开来.非法电子货币的发展,给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传统的银行信贷制度安排、金融运行的安全性等方面造成了极大危害,使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与监管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存在的原因与对我国金融政策的影响与危害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最后提了根治电子货币危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作为新时代的支付工具和交易媒介应运而生。相对于纸币,电子货币更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对货币供给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文章,首先,描述了什么是电子货币、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然后,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电子货币如何通过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最后,从定量的角度把电子货币引入货币供给分析的模型中,通过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一系列方法,分析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结果为:现金损失率的下降会提高货币乘数,而电子货币使用率的上升会降低货币乘数,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乘数的变化不具稳定性。可以说,电子货币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会影响货币供给量,从而弱化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5.
李静 《济南金融》2001,(6):59-60
电子货币是通过其“电子钱包”的功能储存一定价值,然后再通过可传输的“数字现金”在网络、各种销售终端以及电子设备来进行“储值”或支付的介质。在我国,电子货币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十分迅速,应用日益广泛,由于我国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较高,人们对电子货币的潜在需求较大,金融监管水平有限等原因,电子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风险。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市场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市场在我国也迅速发展,但其运行过程蕴含巨大风险。只有通过探究正确的监管方式,将其纳入货币政策的监管体系之中,才能有效进行风险管理、预防危机的生成。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和相关风险,然后从监管模式、监管机构、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和监管效果入手,在分析美国、欧盟和英国对于电子货币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货币监管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加强对电子货币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电子货币在零售支付市场中依然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人们当初对它的乐观预期明显落空,电子货币目前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变得愈发突出.本文运用网络外部性理论的分析表明,由于电子货币支付行业存在资源过于分散的状况,致使单个支付系统网络规模不大而难以达到实现其良性发展的最小临界数量标准,电子货币因此而长期被锁定在起步时的底部区域止步不前.目前,通过行业资源整合使电子货币支付市场规模迅速达到或超过临界数量,是电子货币走出困境、实现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我国电子货币发行和清算发展中电子货币发行的法律依据、电子货币发行量和支付能力的控制、电子货币跨境流动的管制、不同电子货币种类之间的清算以及电子货币安全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电子货币发行和清算中建立电子货币发行的主体资格审查、电子货币发行的资产支持和发行准备机制、电子货币的托管登记制度、电子货币的回赎机制、电子货币的身份识别制度、电子货币的清算规则等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货币电子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目前电子货币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2012年"双十一"当天,淘宝网上交易总额就达191亿元.做好电子货币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对于银行机构来说,是前置风险防范关口、完善风险监控体系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发展电子货币存在着法律、安全、信用、洗钱及削弱货币政策效果等诸多风险.为保障电子货币安全、健康发展,我们应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安全控制、防范信用风险、洗钱风险等多方面加强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目前却没有关于电子货币的专门立法。本文首先阐释了电子货币的含义及分类,针对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推动电子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目前却没有关于电子货币的专门立法。本文首先阐释了电子货币的含义及分类,针对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推动电子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探索电子货币监管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特点,为我国电子货币监管提供参考建议。研究发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电子货币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即监管理念呈现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并重的特点;监管模式包括功能型、主体型和专题型三种类型;监管对象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内容涵盖资金及账户安全等方面。其启示我们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电子货币监管体系,以鼓励创新,维护支付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4.
要对电子货币进行适度的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电子货币,货币制度的整个演进过程体现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货币流通效率的制度经济学理论逻辑.作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产物,电子货币的诞生动摇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并对现代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推进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就要实施对电子货币的适度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5.
电子货币因其快速、方便和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成为犯罪分子最常利用的高效洗钱手段.本文介绍了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发展过程,举例说明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几种手法,对我国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电子货币洗钱活动的防范与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康 《海南金融》2001,(12):57-58
本从世界及我国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电子货币的特征与功能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安全防范等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子货币发展中需要完善及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货币发展史上有四次重大的创新,分别为:金属铸币形式的诞生、付款承诺--支票的发明、纸币的发明以及通过支付卡和其他方式实现的电子货币的出现.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贝壳到电子货币的演变已经经过整整2500年的历史变迁(根据<银行卡时代>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论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从纸币形式发展到电子货币形式,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货币已经进行了全新的时代.据中国银联总部统计,2011年2月春节黄金周期间电子货币支付消费就达74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8.
电子货币对央行及货币政策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理论界兴起了研究电子货币的热潮,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试图从电子货币对我国中央银行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电子货币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和评述,以期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其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本文从电子货币的特征着手,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的几种风险,探讨了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作为电子货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信用卡,它除了是一种货币也是一种理财工具,持卡者可享受"一卡在手,行遍天下"及"先消费,后付款"的便利,更可配合"循环信用"、"预借现金"等信用衍生功能,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进行消费,让持卡人能灵活运用资金,形成消费理财观念.当然信用卡的快速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有两类: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作为电子货币,信用卡的大量发行与使用,对货币政策、职能、地位及作用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