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分工细化环境下的金融创新安排,有特定的信用体系做其基础;作为与其它融资方式不同的创新,资产证券化具有特殊的金融特性与内在经济机制,这些特性和机制使资产证券化发挥出信用增强、分散风险、创造流动性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劳芬 《时代金融》2014,(3):84-86
经验研究揭示,在金融扩张条件下,样本期内流动性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中流动性的短周期波动和长周期波动均滞后于经济增长短周期波动和长周期波动,同时经济增长可以Granger引起流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是流动性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同时金融扩张也是流动性产生的Granger原因,金融扩张和经济增长均形成对流动性短期冲击效应,但二者对流动性的冲击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下行使货币政策面临实现“稳增长”和避免“脱实向虚”的两难困境,流动性总量扩张和结构失衡是根本所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央行必须在适度控制流动性规模的前提下,以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为重心,切实强化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在政策选择上,应借鉴国际流动性监管的改革和实践,在加大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同时,选择更多的定向操作工具;而创设宏观流动性管理指标,增强流动性管理的权威性和清晰度,亦将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地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金融经济中,金融套利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金融套利行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但是同时也会造成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对金融管理形成冲击等负面影响。因此,利用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是对金融套利行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胡松明 《金融科学》2001,(1):48-51,20
本文讨论了金融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金融通过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减少资源闲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本文提出并讨论了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价值问题。最后,结合 中国经济的现状,提出改革金融体制,深化金融、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而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已严重滞后.加快金融创新,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对“存差”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彭兴韵 《中国金融》2006,(24):34-36
近年来,金融系统中的“存差”问题在社会上引起颇多责难,很多人甚至将目前所谓“流动性过剩”以及相关的经济问题归咎于此。我们认为,“存差”(相对中国金融系统中的“存差”分析对应的概念是“贷差”)作为一个产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概念,如今已基本丧失了科学性。因此,用之分析当前我国的金融现象,得到的将是似是而非的结论;用之来指导货币金融政策,更会产生严重误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实证考量,基于金融生态的视角,分别在金融生态环境、主体、运行规则等三个方面解释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最后从优化金融生态的角度探索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金融当局的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和存款保险,被公认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要素。目前,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存款保险制度的观点为,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流动性转化功能,即银行用流动性强的负债为流动性差的资产融资。恰恰是这种流动性转换,使得银行很容易遭受破坏性的存款挤兑。由于银行实行的是部分准备制度,因此注定了它天生就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也是该国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的过程。金融深化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流动性保障,因而对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金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金融深化程度判断“金融结构论”的代表人物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就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而金融结构是指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包括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  相似文献   

12.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县域金融发展调研的深入,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社会资源越来越金融化的时代,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优良的金融生态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县域金融是有别于城市金融的特殊金融形态,域内政府、银行、企业三大金融活动主体选择最优博弈策略,形成良性合作博弈关系,对优化县域金融生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区域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投放量过度,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别太大,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文章认为,疏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改善、优化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防范、控制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分步实施我国地区均衡开发战略,这是解决当前全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金融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济的启稳,市场避险情绪的谈化,投资者加大了对交易流动性的渴望。资产证券化市场作为交易流动性的润滑剂自然被提上议案,因为证券化市场的停滞不仅影响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制约了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上半年央行两次出台定向降准政策。定向调控是当前我国M,余额较高背景下的理性选择;是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外汇占款常态增速条件下调控流动性的合理举措。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定向金融调控,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丰富,对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分析互联网金融支付流动性问题人手,比较和借鉴国际互联网金融支付流动性监管做法,提出了针对国内互联网金融支付流动性风控监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一金融脱媒一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杠杆率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流动性和杠杆率之间交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金融结构的演变,流动性的内涵不断扩大,金融机构以证券化的方式实现流动性的扩张.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容易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并且由于杠杆率与流动性变化之间交互作用,导致社会总体流动性在短期内出现逆转,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强杠杆率和流动性管理,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