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菁 《云南金融》2012,(5X):127-128
金融套利是在金融经济中通过一种异常状况或非均衡状态来获取利益的行为。金融套利通常有跨期套利、跨市套利和跨商品套利等三种模式。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既要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控,预防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潘菁 《时代金融》2012,(15):127-128
金融套利是在金融经济中通过一种异常状况或非均衡状态来获取利益的行为。金融套利通常有跨期套利、跨市套利和跨商品套利等三种模式。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既要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控,预防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经济的日渐普及,金融套利行为开始逐渐从小规模、有限人群向大规模、大众化发展,虽然对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安全隐患,如金融套利行为过于频繁、体量过于庞大的话有可能冲击正常金融市场的管理、增加金融经济运作的风险以及增加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金融市场套利行为的研究以尽可能地降低金融套利行为的不良影响,促进金融整体市场发展。本文首先对金融套利行为进行简单的概述,其次再根据金融套利行为对于金融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相应的思考,提出自身的个人观点,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完善,金融市场逐渐占据可我国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为金融套利行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因此,如何实现金融套利行为的有效控制就成了当前阶段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纲 《南方金融》2001,(2):13-16
金融一体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套利机会几乎不存在,其数学定义就是套利机会出现的时间趋于零,由于信息,网络和通讯的发达,现在在伦敦,东京,纽约市场上很难出现套利机会,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市场,即价格趋于一个价格,这对中国的政策含义和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董红苗 《浙江金融》2003,(11):32-34
金融制度套利及原理 所谓金融制度套利就是指这样一种过程,金融企业或投资者利用金融制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协调来转变外部制度约束或进行因制度障碍而不能直接进行的经济活动,以此来获得成本的节约或竞争利得.金融制度套利的实质是减轻制度负担的行为.对金融机构来讲,税收和金融监管制度是最主要的外部制度负担,所以税收套利和监管套利构成了金融制度套利的主体.现代金融经济中的制度套利行为是复杂多样的,如果以套利活动所利用的制度之间是否具有竞争关系来划分,金融制度套利可分为竞争性金融制度套利和非竞争性金融制度套利.前者是指利用具有竞争关系的制度体间的制度差异来进行的制度套利,如在美国金融企业利用州际间金融制度差异进行的制度套利就是竞争性金融制度套利.后者是指利用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制度间的不协调或制度体内制度间的不协调来进行的制度套利,如吸收欧洲美元存款就是银行利用美联储对国内外美元存款的不同准备金要求而产生的非竞争性金融制度套利.  相似文献   

7.
在金融创新加速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结构套利、透明度套利以及对监管的"竞次"博弈等行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了重大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认识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个体利益、影响公平交易,而且还会威胁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文章研究了金融创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原油、焦煤、生猪等期货品种正在研究与审批过程中,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速度将大幅提升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中具有桥梁与纽带作用:商品期货连通期货市场与商品市场,股权类衍生品连通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利率衍生产品连通银行间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衍生产品连通国内外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投机与套利功能,有助于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9.
消费金融对促进居民消费的意义重大,对消费金融的发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家庭作为金融及金融中的参与主体,对他们在消费金融市场上的行为进行研究对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颇具意义。文章拟用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家庭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进行解释,认为从中观层面来看,金融中介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家庭的消费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乏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民金融意识的逐渐成熟,金融素养在国民文化素质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探究金融素养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明确金融素养、金融行为和金融资本的概念,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厘清它们的关系;其次,通过对金融素养测度方法的分析,探究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的途径;最后,提出从加大教育力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和完善金融市场三方面来提升国民金融素养.  相似文献   

11.
消费金融对促进居民消费的意义重大,对消费金融的发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家庭作为金融及金融中的参与主体,对他们在消费金融市场上的行为进行研究对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颇具意义.文章拟用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家庭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进行解释,认为从中观层面来看,金融中介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家庭的消费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乏力.  相似文献   

12.
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认识 和所有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样,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成功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如何认识和使用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通常可以用以下五个术语来表述:投资、投机、赌博、套利和对冲。这五种交易行为在投资理论和理念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但在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关系等原因又极其容易相互混淆和转化,因而引发困惑和争论。  相似文献   

13.
行为金融理论对"市场选择"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日益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对噪声交流模型的分析表明,非理性交易者可能长期存在于金融市场并对市场格局产生的影响,因而经典金融理论所谓的“市场选择”机制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资管新规》这一强监管政策的出台为准自然试验,利用2010-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考察金融强监管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资管新规的出台降低了个股股价崩盘风险,发挥了“风险缓释”的作用;上述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套利动机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金融强监管既能通过约束企业影子银行化引导其回归主业,又能促使企业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场非理性情绪,在投资和信息的双重作用下助推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企业自身不确定性感知、证券分析师关注和地方金融监管强度的提高增加了金融强监管的“风险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套利和投机的重要工具,具有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容纳社会游资的功能。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迅速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金融抑制在我国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中国金融抑制的历史成因、在我国的表现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政府的短期行为,长期来看并不利于金融业及本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进行金融深化,弱化政府行为对金融的干预,但需要保证国家金融安全以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金融深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及金融市场机制三方面对内蒙古金融深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内蒙古金融深化在"规模"上表现出较快的扩张,在"质量"方面的提高并不明显.为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必须调整现有金融结构、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金融业格局、加快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市场逐步占据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时代,现代金融理论不再以货币和银行而是以资本市场运营和资本资产的选择及定价为核心。西方金融理论从早期的货币理论到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其研究方法从利用纯经济原理进行定性分析,发展到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依据,引入大量数学工具进行模型化的定量分析;其后进入将金融学与数学、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交叉,形成金融工程及行为金融等边缘性或交叉性的研究阶段。其发展背景及逻辑路径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行为金融理论是随着现实中金融市场的异象累积而创立的,也确实为现代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现实市场并不是有效市场假说假设的那样理想,市场存在摩擦且信息不完全,因此套利活动会受到要承担风险和付出成本的限制,即有限套利。但套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金融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要提高金融调控的效果,必须建设好金融市场,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本文从金融市场与金融调控关系的研究入手,试图找出我国金融市场尚不适应金融调控之处,提出改革的措施,使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为金融调控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