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管理红利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管理水平提升而获得的效率及效益提升。随着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衰退,大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获取企业效率及效益的提升,即必须挖掘管理红利。就银行业而言,迄今为止,其相当一部分利润来源于政策或利差红利,今后一段时间,商业银行要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必须依靠管理红利。本文结合江苏农行零售业务发展实际,从流程管理、客户价值链延伸、产品和服务创新、商机管理、平台联动等五个方面如何挖掘管理红利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红利精算师制度有利于分红保险的监管 在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保证红利分配的公平、客观是红利精算师的重要职责之一。红利精算师需要在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后对分红基金盈余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出相关建议,公司董事会考虑红利精算师提供的意见后作出盈余分配决策。红利精算师负责对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做出解释,代表监管机构来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在保险公司内部扮演监督人和咨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银行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发现和挖掘管理红利是农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从管理红利概念的提出入手,阐述了农业银行挖掘管理红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就如何挖掘管理红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口红利与体制红利、全球化红利一起,被称为是推动中国经济三十年高增长的三大红利。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个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暗含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正式到来,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处在历史拐点,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区间,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是保持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后续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坚持供给侧改革方向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人口红利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增长相契合,当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成为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的重要因素,实施更为积极的改革政策取向,挖掘和释放潜在的生产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激励,可以促进和稳定经济增长。正确把握我国人口结构状态,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逐步向改革红利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陆炜 《现代金融》2013,(9):41-42
所谓“管理红利”,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管理水平提升而获得的企业效率提升。其实现的常规基本途径有三条:第一,通过明确战略方向收获管理红利(简称战略方向红利);第二,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管控方式收获管理红利(简称组织效率红利);第三,通过引入最佳管理实践收获管理红利(简称最佳实践红利)。作为银行,案件防控既可作为收获管理红利基本途径中企业管控方式的一个子途径,也可作为一条独立的特殊途径,因为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抓好案件防控将极大地提升银行的管理红利,在此我把它简称为案件防控红利,本文仅对提升银行管理红利的特殊途径——案件防控红利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刘春阳  马洪范 《财政研究》2021,(6):119-128,封3
人口红利有条件可持续增长是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结论,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面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时代之问,为实现我国人口红利的可持续增长,进而支撑经济在战略机遇期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应把握好四大关系:人口红利与教育结构的关系,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老龄人口与长寿经济的关系,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制定和实施八项政策对策,即人口政策解决总量问题,教育政策解决结构问题,老年政策解决存量问题,消费政策解决增量问题,投入政策解决质量问题,就业政策解决红利问题,科技政策解决动力问题,财政政策解决潜力问题.通过多个方面综合发力,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有条件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钱辉琴 《财会学习》2020,(1):163-163,165
增值税改革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企业享受的红利到底有多少,本文通过建模的方式,对比税率调整过程中企业履行不同税率时企业的经营情况,剖析税率降低对企业的影响,寻求企业真正享受的增值税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9.
董琳 《财会学习》2014,(2):52-53
正一、股息红利税税收政策的背景股息红利税是指以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为计税基础,按一定比例征收的一种个人所得税。近年来,我国一共对股息红利税进行过两次调整,分别发生于2005年与2013年。我国之所以对股息红利税进行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背景:一方面,股息红利税政策调整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部分学者认  相似文献   

10.
红利再投资是一种特别的权益分派方式,投资者可以选择以现金还是以证券的形式来持有红利.本文列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推出红利再投资服务的好处,并提出了实现红利再投资功能的具体思路,最后对发行新股的相关法规是否适用于股票红利再投资、转股价格如何确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卫斌  黎建铭 《时代金融》2013,(21):240-241,244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视,我国学者对现金红利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学者对现金红利分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它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性研究,影响上市公司派发现金红利的现实因素,和我国学者在证监会半强制分红制度上的评析等三个方面,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最后,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红利分配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与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房价的持续飙升以及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房价的变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出台均对京津冀房产红利产生了不可磨灭影响。基于对房地产红利各影响因素及其各主体的分析,提出宏观调控下的房产红利的重新分配,从而构建出更合理的房地产红利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的经济性重复征税问题,探讨了股票股利是否应该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及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取得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与税收公平等问题,提出了我国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红保险最早产生于1 7世纪的英国,在发达国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代表了寿险产品由传统型向投资型、由单一保障功能向多样化功能的转化.对于投保人来说,购买分红保险可在享有充分保障的同时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投保人的欢迎.分红保险与传统寿险产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红利发放,所以投保人有必要对分红保险红利的形成过程、产生条件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熊市中,股价下跌的底线之一是有红利支撑的股价,因此,红利可以支撑股价的股票,在熊市周期中走势明显强于大盘。本文对这类上市公司做一初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证券导刊》2008,(7):79-79
日前,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称,旗下工银瑞信红利股票型基金将于2月28日实施分红,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红利0.2元。这是该基金自去年7月18日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分红。  相似文献   

17.
李迅雷 《证券导刊》2012,(35):92-95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下降通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由此人们会产生一些疑问,到底现在的人口转变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人口红利真的要消失了么?如果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的向下拉动作用会立刻显现么?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茉楠 《金融博览》2013,(20):18-19
创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新一轮“以改革促开放”大战略的重要决策。本世纪的十年可谓是全球化红利期。而今,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新战略已经启动,这势必将让中国获得新的增长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  相似文献   

19.
红利是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词汇,简言之就是投资、投入所得到的回报或收益。近年来社会上将“红利”引用到我国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即基于某些因素而带来的改革成果称为改革红利,如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得益于这些红利的同时,由于获得红利的资源不会是取之不竭的,需不断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我国银行业发展不断步入市场化轨道,银行业经营仅仅依靠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时代基础已开始出现动摇,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份额在逐年下降,目前已不到50%,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存款红利”已渐行渐远,银行经营理念需及时做出调整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广义矩估计(GMM)、面板门槛回归(PTR)等计量模型考察数字经济、人力资本红利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在数字经济发展下,人力资本红利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红利和西部地区的数据要素对于本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数据要素积累到一定阶段将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红利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