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对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20家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本土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强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则在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和劣势的成因,并对培育和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外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广州市中资商业银行加快了业务创新的步伐,但仍存在着新产品同质性高、技术含量低、重开发轻拓展等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中外资银行在业务合作方面态度有别,中资银行侧重于代理层面,外资银行则合作与控制并重。本文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并比较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的优劣势,提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中外资银行互利合作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理财业务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入世五年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面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中外资银行将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本文在对比分析了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及劣势和外资银行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中资银行的在个人理财竞争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沈建 《金融纵横》2005,(9):18-21
中国入世以来,外资银行不断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去年末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达200多家。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对中资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辩证地看待中外资银行的优劣,从而在中外资银行竞争中实现双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全面兑现,中外资银行间的全面竞争已正式展开。在新的竞争态势和竞争格局下,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必将对中资银行产生深远影响,中资银行能否很快适应这种变化,关系到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劣势的基础上,对其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构建中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专利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市场竞争角力的焦点。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专利“抢注”事件更是在中国银行界引起轩然大波。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专利申请的先进经验,剖析中资银行在专利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国内商业银行归纳提出专利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内中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产品(包括服务)是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维护客户关系、获取收益的关键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和银行业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从其母行输入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将体现在产品竞争上。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外资银行产品创新现状及能力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国内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中资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必须研究和掌握外资银行在人力资源上的战略和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怡  马喜德 《福建金融》2002,(12):11-13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中资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但是,我们在探讨中资银行自身缺陷的同时,也应看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资银行潜在的比较竞争优势及基于上述优势的竞争策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探讨了中外银行合作的利益所在、业务领域、合作方式、制约因素等,为入世后实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消费者“三赢”局面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邓黎阳 《新金融》2007,(12):44-48
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外资商业银行将在一个更加开放平等的环境中展开竞争与合作。在改革开放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孕育着银行业无限的商机。中资银行不但要保持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还要谋求加速开拓国际市场。为实现这个目标,中资银行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结合发展战略制定不同的竞合策略,不仅要将外资引进来,还要考虑自有资本走出去,并注意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中资银行还要苦练内功,巩固和发展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把商业银行建成精品银行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归纳了精品银行的基本特征.作者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金融创新、人力资源和银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在推进精品银行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战略性措施,包括:构建具有领先型、竞争型和可持续型的发展战略;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和优势业务,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全面、及时、审慎、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不断提高风险集中管理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在建设精品银行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振华  谭诤 《金融论坛》2004,9(11):44-49
在中国加入WT0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认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市场进入战略、客户与业务拓展战略、地域拓展战略以及竞争与合作战略采取积极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出发,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及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程度,在华外资银行已在市场份额、客户营销、业务经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对中资银行的经营形成挑战。中资银行只有加快改革进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本文结合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改制过程,提出了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即通过与外资银行的业务及股权合作来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现经营战略的转型,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市场应变力,通过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提升人力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合作竞争:中外银行新型伙伴关系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外银行需要从排他性竞争走向合作竞争,建立全新的合作竞争的伙伴关系。文中引入合作竞争的理论,运用资源依赖性、博弈论和交易成本学的观点分析中外银行进行竞争合作的动因,提出通过竞争合作建立中外银行新型伙伴关系的具体策略,并对在伙伴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南外资银行的兴起既得益于相对竞争优势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又得益于发展中国家相互间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南南外资银行的最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表明,南南外资银行多选择附属行形式和新设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区域上存在着明显的洼地现象且偏重于机构进入;与北南外资银行相比,南南外资银行的贷款占比较小,固定资产占比较大,融资能力较弱,融资方式较单一,经营成本较高,经营收益较低。因此,中国银行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南南外资银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充分利用相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提高跨国经营的水平和绩效。  相似文献   

16.
张娜 《金融论坛》2007,(6):35-39
在对商业银行效率概念分析和效率分析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0家国内银行和6家外国银行2003~2005年的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低于国际先进银行.基于2005年的数据,运用单要素指标分析法对我国与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效率、成本效率和资产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较低,资产获利能力普遍较弱,资本收益率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只有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各项改革,才能使银行业不断地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银行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国银行业2002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中间业务收入作为银行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实证检验了战略引资这种以开放促改革的模式对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战略引资影响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渠道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企业竞争力出发,结合商业银行的特性,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理论探讨,给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引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商业银行竞争过程和竞争力形成过程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提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要素构成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要素构成;据此设计了新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创设了既可以用于银行间竞争力横向比较,又可以反映银行间竞争力动态纵向变化的竞争力指数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foreign banks have become much more important in domestic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heightening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ir behavior. We introduce a new, comprehensive database, made publicly available, on bank ownership (including the home country of foreign banks) for 5,324 banks in 137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95–2009. We document large increases in foreign bank presence in many countries, but with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in terms of host and banks’ home countries, bilateral investment patterns, and bank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impact, we document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vate credit and foreign bank presence importantly depends on host country and banks’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ally, foreign banks only seem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credit in low‐income countries, in countries where they have a limited market share, where enforcing contracts is costly and where credit information is limited available, and when they come from distant home countries. This shows that accounting for heterogeneity, including bilateral ownership, is crucia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foreign bank ownership.  相似文献   

20.
银行业全面开放与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利用财务绩效指标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衡量商业银行的效率状况,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改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行为,对被参股银行的财务绩效改善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华业务拓展行为总体上对中资银行的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对生产率的影响则偏正面,但都不够明显。未来银行业开放的重点在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外资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对战略投资者撤资的现象则无需过于忧虑,中国银行业应着力从内部因素上改进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