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基于FWTW资金流量表构建金融"脱实向虚"代理指标,采用2003—2018年跨国面板数据探究金融"脱实向虚"对一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脱实向虚"会显著抑制一国技术创新水平,且对创新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的负向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模型显示,资金错配以及人力资本错配是金融"脱实向虚"影响技术创新的两条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发展中国家金融"脱实向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相较于发达国家更加显著.鉴此,我国应防范化解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构建激励金融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的机制,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完善其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当前,金融业"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不足。论文通过厘清当前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论证商业银行未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所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应通过加强监管、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同时,应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等策略,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本文以奥马电器为例,考察制造业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现状.研究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脱实向虚"表现为金融投资增加;金融投资虽然能促进资金增值,但也会提高投资风险;过度金融化倾向可能影响企业实体投资,降低财务绩效;聚焦主营业务、减少金融投资是有效治理"脱实向虚"的重要举措.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根本在于企业自身,关键是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文章丰富了制造业金融化的经验证据,拓展了企业金融化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完善金融投资监管体系,也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金融工作的着力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应在"新常态"下积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目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造成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弱化,"脱实向虚"、资源错配、合规经营文化弱化等现象渐显。结合目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做法及成绩,商业银行亟需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引导资金回归本源;加大金融科技的研发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及信贷服务机制;实现供需均衡,筑牢风险防控体系;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资金"脱实向虚"问题较为严重,资金在金融领域内的空转现象增加,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等金融属性较强的行业,导致系统性风险累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明确要求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为新经济时代的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网上银行和客户资源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网络外部性.商业银行利用这一网络外部性发展保险、理财、银行卡、银证合作等金融同业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都要使用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银行卡或转账服务进行交易,这使商业银行具有双边市场性质.在双边市场中,网络外部性的大小、质量和进入壁垒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商业银行网络平台的质量和大小就决定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和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方向是拓展实体和虚拟网络,包括提高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用户数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借鉴其他学者研究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划分为虚拟经济,探讨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行业的收益导向,对"脱实向虚"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第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迅速,对实体行业的影响强度减弱,虚拟经济聚集大量资产泡沫,呈现出灵活正负波动的发展态势;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冲击反映不足,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但近年来民间金融"脱实向虚"的异化趋势日趋明显.在对异化与民间金融异化概念界定基础上,回顾了我国民间金融异化现象,分析了其特征、动因、风险及预期后果,提出防范和化解异化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2-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结果显示: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效应,但受企业异质性影响,不同类型企业金融化行为逆周期效应具有差异性,属于轻资产、国有制、制造业以及非东部的企业,其金融化行为的逆周期效应较为突出.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会抑制固定资产及研发创新的投入,进而挤出实体资产收益.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潜在动机表现不同.在经济上行期,企业金融化是套利投资行为;在经济下行期,企业金融化可以起到平滑资金作用,但需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可能带来的"脱实向虚"风险.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业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但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我国金融业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困扰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金融错配背景下的2009-2019年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受金融错配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金融错...  相似文献   

11.
邵晓 《中国外资》2013,(6):69-70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网上银行和客户资源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网络外部性。商业银行利用这一网络外部性发展保险、理财、银行卡、银证合作等金融同业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都要使用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银行卡或转账服务进行交易,这使商业银行具有双边市场性质。在双边市场中,网络外部性的大小、质量和进入壁垒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商业银行网络平台的质量和大小就决定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和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方向是拓展实体和虚拟网络,包括提高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用户数量。  相似文献   

12.
选择温州试点金融综合改革,其原因在于温州具备综合金融改革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此次民间借贷危机的"风暴眼"和"重灾区"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投资回报"两极分化"、资金"脱实向虚"、民间借贷市场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了背离:实体企业金融投资率持续增加而实物投资率却在不断减少。本文以我国企业金融投资为对象,以经济增长理论和企业投资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广义矩(GMM)模型,实证分析了现阶段企业金融投资持续增加所形成的资金配置"脱实向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我国企业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相较于经济上升期,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显著;第二,相较于技术资本投资,企业金融投资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更强,且金融投资收益增加会加剧该挤出效应;第三,企业资金配置脱实向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的推动下,场景金融有效地实现了金融行业"脱虚向实"的目标,以其高效灵活的特点极大地助力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空间和业务范围,助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但商业银行在运用多种发展路径和场景搭建模式中,仍然面临场景建设成本较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数据利用能力不够、科技人才较为欠缺等现实阻力.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场景金融的助推...  相似文献   

15.
《会计师》2017,(17)
2017年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实体经济是金融资源的首要配置方向,强调稳健的实体经济和成熟的金融体系是国之根本。目前,我国金融业还处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成长阶段,资金"脱实向虚"和持续增长的金融风险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讨论要通过共同创造价值、加强监管力度来控制系统风险,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来引导未来金融服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资产负债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存放同业款项、存放系统内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余额占总资产比例明显放大(本文将存放同业款项、存放系统内款项、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统称为投资性金融业务),而之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各项贷款占比逐渐减少.本文以某农村商业银行基础报表为例,详细说明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有"脱实向虚"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有助于释放实体经济活力,推动金融体系脱虚向实。本文选取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赋能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对不同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赋能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其中对金融支持第三产业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多种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果。在金融供给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强金融机构竞争程度、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缓解资源错配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金融需求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加企业贷款可得性、深化实体企业与金融体系关联程度来改善金融需求结构,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金融科技赋能助力金融体系脱虚向实的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和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运用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改善金融供求结构不平衡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详细梳理了金融杠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金融加杠杆的主要表现,从银行视角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深入研究了金融加杠杆形成机理。针对性提出金融去杠杆的建议,即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多渠道补充金融机构资本,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增强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从根源上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倾向,从而妥善化解金融高杠杆风险。  相似文献   

19.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理应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但在现实中,中国金融供给存在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双重问题:货币宽松而资金紧张,低效供给过多而有效供给不足。金融供给未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金融资源存在"脱实向虚"、"体内循环"现象。政府管理部门应立足于金融供给现存问题,从实际出发分析供需失衡的成因,引出金融供给侧改革思路,从金融环境、市场以及金融结构的角度提出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晗  张克菲 《金融论坛》2019,24(5):21-31
本文基于同业业务货币供给创造的视角,分析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量和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的不同影响及其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可以创造信用货币,但这些资金并非全部流向实体经济。虽然短期内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但长期内不再显著,反而会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此,应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