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报告以金华市村级集体经济为背景,就农村信贷如何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村级统一服务功能,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贷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要性的探析 (一)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迫切要求农村金融部门增加对村级集体经济的信贷投入。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八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科学而准确地把握农村信贷的投向要点,以此强化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拓宽农村信贷服务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信贷投向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现实农村生产力布局,我们认为,“八五”时期的农村信贷投向重点必须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一是实现信贷投向的经济实体转变,即由重点支持农村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转向重点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注重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实现信贷投向的经济要素转变,即由重点支持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转向重点支持科技兴农,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持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三是实现信贷投向的经济环节转变,即由主要支持种植业逐步转向重点支持农村扩大再生产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贷工作的新课题农业银行、信用社积极开拓信贷支农的新领域,支持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信贷工作的新课题。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农村信贷工作的重点应该是: 一、支持科技兴农。农村信贷支持科技兴农,首先要支持已经研究成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其次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科学技术服务。当前农村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而大量科技成果在农村又难以推广运用,其重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科学技术输入农村的渠道不畅;二是缺乏科学技术在农村生根的  相似文献   

4.
十数年来,农业银行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己任,在信贷资金上对集体经济特别是乡镇工业给予优先和全力的扶持,使得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乡镇工业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的步步深入,笔者认为,应取消所有制性质上的信贷倾斜,即目前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应在继续对集体经济、乡镇工业进行大力支持的同时,适当分出一部分来,对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发展前景广阔、严格遵守信用的个体、私营企业实施有效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5.
林信扬 陈文针对目前农村中集体经济功能的削弱与分散经营显露出的弊端,提出金融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支农意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加强信贷计划管理,调整农贷政策,以支持双层经营,壮大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一、当前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农业银行、农发行业务向县城收缩,支持农民小额信贷的任务,主要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农村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以某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长效增长的物质保障,是完善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第一个飞跃到第二个飞跃、逐步蜕变的关键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集体资产股份收益的分配偏向纯福利性,集体经济组织"形"与"实"双重缺位,政府的内部性干预多于外部性支持等主要症结。鉴于此,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当务之急在于科学有效设置个人股,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优化外部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田纪云同志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上指出,当前应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和农民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济现状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应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应成为农业银行贷款支持的着重点。针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农村小额信贷是改善农村资金供求状况、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信贷是经济的杠杆,是国家指导商品生产、管理经济的有力工具。农业信贷,对农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信贷政策已逐步调整,从过去支持以粮为纲,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支持穷队改变面貌为主,转向支持双包户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近两年,贷款额度一再放宽,发展到大额的万元贷款户,是有史以来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新形势下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通过对当前基层农业政策性信贷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求建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信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是继续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那么,当前钦州地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现状怎样,农行和信用社如何加强信贷服务来促进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经济界人士的关注。在紧缩信贷清况下,虽对乡镇企业保持零增长趋势,但乡镇企业在夹缝中仍以顽强生命力继续发展着。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不容轻视的生力军。1990年,玉林地区农村金融部门按照“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实行按信用等级管理贷款,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三来一补”、出口创汇,为  相似文献   

14.
刘尉禄 《时代金融》2014,(8):281-282
农村集体经济一直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村集体经济更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平台。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好地与市场上的其他经济组织相抗衡,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关键所在。本文简析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历程,阐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特点,并结合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需求也出现了新变化,迫切需要信贷服务创新,但是创新农村信贷服务,目前还存在许多阻滞因素。本文以库伦地区农村信贷服务发展情况为例,探讨了当前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阻滞因素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前,制约农村信贷资金运用,影响农村金融支持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中,长期贷款缺乏可靠的债务承担主体。 从南宁市农村情况看,1990年农村经济收入(含农户、联户办企业、集体经营收入,不含乡镇企业)达17.9亿元,比1985年增长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44元,比1985年增加277元,增长75.47%。而集体经济收入(含发包收入、直接经营收入、乡村企业上缴管理费)1990年为3579万元,仅占整个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99%,比1985年增长0.6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中,没有统一经营收入的村民委、村民小组分别占全市村民委和村民小组的85.4%和4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表现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工程受损严重,功能下降;机电排灌设备失修、老化问题十分突出。“八五”时期国家要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国家财政扶持,另一方面需要金融部门提供更多贷款,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回顾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农村集体经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经营层次。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重视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摆在农村金融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农村深化改革的方向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模式以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同属农村经济结构的范畴,其中产业结构是主导结构,信贷结构是从属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信贷结构投向、范围、规模;信贷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是结构升级的“助推器”。信贷支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方面包括:市场农业、科技农业、区域农业、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增加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则是今年农村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指出,当前我省金融机构要努力克服各种因素的制约,切实转变经营思路,积极扩大支农信贷投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并做到在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有效防范支农信贷风险,改善自身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把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成为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崭新课题。农村信用社衡水市联社积极开展信贷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劳动力输出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劳力输出,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加了信用社经营收入,做到农民、信用社“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