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舟 《时代金融》2013,(6):147-149
伴随着中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保险行业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监管部门也正加大力度进行整治。本文从保险产品特性、保险消费者几项重要权益及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分析出发,建议监管部门通过建立独立的保险仲裁机制、完善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体系、保险消费者投诉综合管理平台三方面工作来保障保险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旨在解决社会上普遍反映保险业存在的理赔难、销售误导、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保险消费者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以"销售误导"和"理赔难"为核心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日渐突出,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形象,动摇了保险业发展根基。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现状,分析了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原因,阐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经验,从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健全保险纠纷解决机制、推动保单通俗化和标准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完善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及营造合规企业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日前,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旨在解决社会上普遍反映保险业存在的理赔难、销售误导、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通知》以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建立完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和体制、加大信息披露、畅通投诉渠道、完善调处机制、普及保险知识、加强诚信建设、提升车险理赔服务质量和解决寿险销售误导问题、严厉查处侵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接受社会监督等九个方面对全行业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搭建起保险消费者保护工作框架,夯实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基础,形成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经营主体、保险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认识统一、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保险业应对严峻复杂形势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保险监管工作,保持辖内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认真学习贯彻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江西保监局将破解车险理赔难、寿险销售误导和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三大难题和做好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三篇文章作为今年保险监管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促进江西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向俊红 《时代金融》2014,(7Z):247-247
保险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业的销售和服务较其他行业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保险行业诚信职业道德缺失造成"承保""理赔"两张脸,本文结合保监会精神,认为"诚实守信"关系到保险业的生死存亡,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根治营销误导、理赔难的问题才能改变行业"两张脸"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7.
保险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业的销售和服务较其他行业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保险行业诚信职业道德缺失造成"承保""理赔"两张脸,本文结合保监会精神,认为"诚实守信"关系到保险业的生死存亡,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根治营销误导、理赔难的问题才能改变行业"两张脸"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们对我国保险业的社会形象颇有微词,一是多年来保险消费者对理赔难、销售误导等问题反映比较强烈;二是保险行业仍未走出抢业务和占市场份额的低水平阶段,恶性竞争、弄虚作假、违法违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也在不断侵蚀保险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为此,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保险行业首先应改善保险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把使保险行业的形象明显改善列为主要目标之一。可见改善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3):81-F0003
内蒙古保监局2012年1月召开全区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全区保险监管工作要嗣绕“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总体要求,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工作基调,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解决理赔难和销售误导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勇 《上海保险》2012,(12):21-22,48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两大问题。同时,项俊波主席还强调,保监会及其下辖监管机构要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并把它放在监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车辆出险案  相似文献   

11.
朱小川 《上海保险》2013,(4):27-31,58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投诉的基本情况 2011年,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受理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5261件。其中,涉及财产险的投诉主要有理赔服务质量不高、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拒保交强险和交强险搭售商业险等;涉及人身险的投诉主要有销售误导、理赔纠纷、退保纠纷等。  相似文献   

12.
范宗华  梁钦 《上海保险》2013,(9):20-22,25
<正>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在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业社会形象亟待改善,二是行业发展方式急需转型,三是保险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特别是行业的社会形象主要表现为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的‘三个不认同’。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反映强烈,导致消费者对行业不信任;保监会提出了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  相似文献   

13.
陈肖 《中国保险》2014,(6):35-38
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被侵犯形势严峻一、我国法院受理保险纠纷案件量呈大幅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保险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日趋紧密。然而在发展初期,许多保险公司单纯注重业务规模的扩大而忽视对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保险理赔难、销售误导的现象常常出现,保险消费纠纷数量呈直线上升。根据"3·15"晚会所收到的投诉数据,金融保险的投诉量在消费领域排名第七,"投保容易理赔难"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舒高勇 《中国金融家》2011,(10):130-132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规模扩大和覆盖面的拓宽,保险市场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部分保险机构经营行为不规范,存在非理性价格竞争以及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同时,保险欺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5.
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是商业保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年来,商业保险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应看到,目前我国商业保险行业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与飞速发展的商业保险业还不匹配、不相称,主要表现在:诚信建设相对滞后,行业服务水平不高,市场不规范,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保险营销中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已成为困扰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招致了社会公众的"口诛笔伐"。特别是有的保险代理人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大做文章,暗藏玄机,诱导消费者盲目投保,从而为以后的理赔纠纷埋下了风险隐患。为此,作为  相似文献   

17.
对于保险服务而言,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理赔问题。众多保户对保险存在“投保容易理赔难”的印象,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理赔难的问题,应从保险公司、客户、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外部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8.
No.1直面"三个不认同":保险业努力重塑社会形象,任重而道远年初,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指出,一直以来,保险业的声誉和形象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即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和社会不认同,强调要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为目的,强化和改进保险监管,提升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善保险行业形象。为此,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被确定为今年监管工作要抓的头件大事。不过,车险  相似文献   

19.
寿险公司网络投诉案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世纪保网3年549个寿险投诉案件,采用内容分析法揭示寿险业诚信问题的真正原因,研究发现引发消费者不满的三大问题依次为:销售误导、销售员隐瞒合同内容和退保问题,理赔难仅位列第四。结论表明,寿险业增进消费者信任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管理,杜绝销售误导和隐瞒,并就退保规定向消费者作出明确说明。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市场占有率而言,外资寿险公司的被投诉率比中资寿险公司还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机动车保险业务也随之快速发展,承保数量和覆盖面迅速扩展,理赔案件数量急骤增长.而保险条款中“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等一系列规定,损害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而且已成为制约财产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就车险市场存在的“霸王条款”,结合近两年新出台的保险新规,对于整治车险理赔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做出了相关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