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入手,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我国金融市场监管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将监管重心由微观审慎监管转向以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的宏观审慎监管。文章的主要思路为:在参阅大量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主要研究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横向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高,大型商业银行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最低;从纵向来看,资产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经营情况越稳定,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越高,其风险越难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E-CoVaR模型,结合分位数回归技术,测度了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强度以及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并探明了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随经济形势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银行市场的风险传染强度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最大,证券市场其次,保险市场再次;从动态分析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与市场繁荣程度正相关,在金融危机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文献对系统风险及其与对冲基金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冲基金引发系统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与全能型银行部门的共生关系、投资的复杂性和高杠杆效应以及筹资的私募性、操作隐蔽性。由于系统风险具有“传导效应”,对对冲基金的监管视角应着眼于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宏观防范能力、系统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4.
机构集聚、风险传染与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作为银行金融机构集聚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经受外部冲击后银行系统脆弱性的内生性及传染机理。本文把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划分为共同冲击和相互传染两个过程,选取香港上市银行2006年到2011年的股价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中资、港资及外资三个组别的金融机构个体风险特征,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测量香港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价值,判断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并分析影响香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对共同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强,而港资银行的抵抗能力优于内地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和风险溢出效应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增加,而且不同规模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溢出程度不一样,规模较大银行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混业经营领域是金融风险管理或监管的重点领域,也是金融风险监管的难点.混业经营不可避免地使得不同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交叉传染.风险价值(VaR)模型很难捕获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的传递,从而在测量市场极端情形时存在较多弊病,容易导致金融市场风险水平低估;而CoVaR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将CoVaR方法应用于测量单个金融市场所发生的极端风险对其他金融市场风险外溢的方向和大小.结合模型结果,我们得出结论,CoVaR方法可以有效地计量行业之间或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外溢效应,并有利于金融集团或金融监管当局及时有效地跟踪行业内(或集团内)系统性风险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风险与集中度风险、金融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度风险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因素,系统性风险又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为避免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要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放在对银行金融机构集中度风险的监控上,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集中度风险的外部监管,不断向银行金融机构提示集中度风险,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严格的集中度风险防控机制。银行金融机构也要有稳健的发展战略和谨慎的风险偏好,合理布局经营,严格把控资产分布结构,避免集中度风险,以便从根本上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出现危害更大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金融市场抽象为多主体在时间与结构上无限延展关联的复杂系统,有助于厘清金融市场宏观整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研判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拓扑结构、演化机制与风险传染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金融市场网络研究的进展,从金融市场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结构的演化,从金融市场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传染模型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的风险传染,并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股价崩盘作为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极端现象,对股票的定价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股市中股票的崩盘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1)股票的崩盘系统性风险与预期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并且对冲组合可以获得8.86%的年化收益;(2)投资者的博彩型股票偏好和吉祥数字偏好都会显著影响崩盘系统性风险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于进行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以及理解投资者行为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以及时评人士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基本达成共识。本文从流动性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度量,同时衡量了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体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系统相对流动性剩余的概率分布来度量流动性风险,以及基于绝对流动性剩余的方差贡献度来衡量银行系统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并对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性风险视角来看,部分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贡献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历史罕见的剧烈震荡。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危机境外金融市场救市政策更为迅速,货币政策着力于提供短期流动性,财政政策聚焦于危机中的预防、对冲和纾困。两次危机救市政策推出后,市场均不同程度改善。后疫情时代,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是支持流动性直达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其他监管措施的有效协同,强化对杠杆资金、自动化交易等微观市场因素的监管,加快对限制股市做空措施的研究探讨,有利于抵御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际监管组织和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和监管。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规模体量、组织体系、架构布局、业务模式、跨国经营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渗透性、交互性增强,风险的系统性上升。本文在借鉴、吸纳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外二元生成机制,阐述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聚焦经济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关联风险等五大风险源,深入分析可能诱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及其传导机制;运用熵值法测度指标权重,进而构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评价指数。实证检验表明,BAI指数和BPI指数具有较好的评价预警效果。最后,本文分析提出了防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四项机制: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筑牢风险防控基础屏障;着力强化系统性风险监管;健全问题机构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另类投资领域中的对冲基金研究对于中国正在兴起的私募基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对冲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的文献内容,收益的定价方法、收益数据的偏差研究、风险的估测方法、风险测量的不足、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影响等,研究发现对冲基金的风险未被正确认识而收益表现被高估.这为全面认识对冲基金的收益风险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徐国祥  吴婷  王莹 《金融研究》2021,490(4):38-54
本文将银行系统遭遇外部共同冲击作为研究起点,建立了一个共同冲击和异质风险交互传导与放大的简化模型,冲击的传导包括“原始冲击”、“增量冲击”和“违约冲击”三个风险传染阶段。基于2018年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股票收益率和年报数据、2006年至2018年的银行评级数据,本文构建了贝叶斯分层图模型和银行间拆借矩阵,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测度不同触发银行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损失、单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杠杆能力(文中定义为“传染乘数”指标)以及政府监管介入的效果。模拟结果显示:共同冲击损失远大于异质风险损失;规模和网络关联性是决定传染乘数的重要因素,且当规模因素不突出时,网络关联性对传染乘数的决定作用相对更强,极容易出现小规模、高关联性银行具有较高的传染乘数;当银行风险资产损失率在10%至25%之间时,造成系统性风险损失的杠杆能力普遍增强;政府监管介入能较好地降低系统性风险。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设计提供经验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上海保险》2018,(10):8-11
五、系统性风险 (一)权威定义的逻辑与影响回顾 1.从概念到实施规则前文所定义的风险,是以某一特定主体及其预期目标为参照的,称为"个别风险(individual risk)"。相对于个别风险,人们现在常常关注另一个称之为"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的概念,它是以某一个特定系统为参照的,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或保险市场体系。但现有文献中关于"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的定义也很含混,就像上文中关于个别风险的概念一样含混。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侵蚀了银行中介跨期风险分担机制;一部分资金从银行中介转移到金融市场,致使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遭受冲击。银行必须从传统的存贷款经营模式转变为参与金融市场和衍生工具交易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现代经营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果转型过快或者银行不能适应变化,银行体系则可能积累大量风险,并导致银行危机。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风险分担机制变迁显著增加了银行危机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中证全指一级行业指数的月收益率、波动率与成交金额变动为研究对象,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对比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与2015年"杠杆市"行情下,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呈现出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收益率与波动率角度看,系统性风险的显著增加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暴跌行情中;而从成交金额角度看,系统性风险的增加于股票市场暴跌前已经开始体现,且较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这种现象在2015年"杠杆市"行情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2000-2019年6月发表的118篇中外文献为基础,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前后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发现:学界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金融危机后开始快速增长,研究内容最初集中在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与实证检验,随后转向对影响因素和成因机制的关注,同时,监管制度研究具有持续性。现有文献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今后可以从风险衡量手段比较、影响因素探析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开展和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的杠杆倍数达到56.8倍,最终导致了它的破产,这一事件使对冲基金的高风险特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而亚洲金融危机更是将宏观型对冲基金抛至抨击的浪尖,相关监管问题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尽管LTCM 事件之后对冲基金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但  相似文献   

19.
朱衡  卓志 《保险研究》2019,(3):3-16
全球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是全球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金融业关注研究和应对的热点和重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减贫脱贫、环保治理和系统风险防范化解三大攻坚战略之一,研究金融系统性风险,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识别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通过MES、SRISK、以及ΔCoVaR多维度测量中国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甄别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拟非上市保险公司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种评估模型结果具有一致性,保险公司的杠杆率和非核心业务对其系统重要性有显著正效应;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明显。鉴于系统性风险有效防控是未来保险业防风险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对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来源多样性有所不同,股指期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是股指的波动因杠杆机制而放大.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控制系统性风险的理念是把股票指数价格的大幅波动看作为经常性事件,应构建一套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应对经常发生的较大市场风险,避免大而经常性的风险在金融市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传导和连锁反应.风险控制的目标从低到高依次是防止风险传染,防止风险累积与防止风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