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近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扩张,M2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也较快,按理说不应出现“钱荒”。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M2/GDP指标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M2/GDP指标的国际比较发现:第一,M2/GDP并非判断一国是否“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迁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都是影响M2/GDP指标的因素.第二,中央银行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无法很好地控制最终的货币供应量;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脱媒,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第三,有关我国M2增速合理区间的经验公式已逐渐失效,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3.
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方法:指标比较和选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流动性过剩程度的判断对货币政策松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已有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并分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进行了综述.在比较了各指标的理论优缺点和实证度量稳定性之后,本文认为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的选取要考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目的以及货币政策对社会福利的最终影响.衡量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宜采用名义货币缺口、M/GDP、Credit/GDP等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一直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伴随"流动性过剩",股票、房地产等各类资产价格出现膨胀。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货币供给总量的角度将"流动性过剩"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给过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和全球M2、M2/GDP的变化趋势并不支持"流动性过剩"的判断,而且持续数年的"流动性过剩"首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而非一般物价水平的膨胀。为准确把握"流动性过剩"的本质,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加以结构性考察。本文提出,近年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在货币供应具有较强内生性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出现变化,微观主体具有较高风险偏好,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极大旺盛,出现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并导致资产价格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妩中荷 《时代金融》2013,(22):31-32
近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扩张,M2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也较快,按理说不应出现"钱荒"。"钱荒"来袭自今年5月份开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虽然6月份的"钱荒"  相似文献   

6.
从货币需求的结构性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之谜"一直是一个困扰理论界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本文在吸收前人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区别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并认为M2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们真实的货币需求,不同金融结构下M2的构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M2/GDP也就不能用于具有不同金融结构国家之间的经济货币化比较,本文从人们所持有货币的形式出发,分析了不同货币形式对于人们货币需求的代表性,并利用一种能够代表真实货币需求的指标M*来重新分析我国的"货币之谜",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出现高M2/GDP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金融结构而导致的M2的结构性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监管层提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应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这意味着,M2/GDP需要逐步稳定;然而M2/GDP上升却是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本文通过构建带有货币发行机制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从资本积累引发资本产出比上升,同时资本作为抵押物不断创造信用货币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体伴随资本积累引起的长期M2/GDP上升的问题.结果显示,即使金融杠杆不变,资本产出比的上升也会推高M2/GDP,但会逐步趋向于均衡.本文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率、资本产出弹性、主观贴现率、跨期替代弹性与折旧率,均会影响M2/GDP,并用15国35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些参数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建议:通过提升技术进步率、劳动力增速和消费率来控制M2/GDP的上升,同时要避免M2/GDP的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8.
M2/GDP指标近年来节节攀升引发了各界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指出指标M2/GDP缺陷的基础上,采用△M2/△GDP指标,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速与我国物价指数CPI涨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两者处于比较适度的平衡增长状态,并未出现明显的货币超发迹象;脉冲响应测试显示,近年来我国物价涨幅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呈现出敏感性逐年提高的现象,给通过货币供给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9.
M2/GDP即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金融专家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一个指标.M2/GDP(其倒数即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关于国民收入的流通速度)所反映的是货币需求,M2/GDP上升意味着货币需求上升,货币需求对于国民收入的弹性上升;M2/GDP下降,意味着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需求对于国民收入的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应用模型刻划了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变化特征,并以非预期流动性度量流动性风险:其次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方面,应用VAR模型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M2的变化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准M2、M1的变化次之,M0、准M1的变化最小;流动性风险对准Ml变化影响最大,对M1、M2变化次之,对准M2和M0变化几乎没有影响.利率与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1.
要避免近期不断出现的“钱荒”,需要我们从金融体系流动性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出发,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流动性调节机制和银行行为特征,深入分析“钱荒”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市场流动性调节、银行流动性管理和监管等方面存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钱荒”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 1971 年作为信用货币制度确立的重要时点,对全球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M2/GDP水平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M2/GDP>1 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平均M2/GDP持续上升.截至目前,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M2/GDP呈现完整的"倒U"型,反而有更多的国家出现M2>GDP的现象,且差距会增大,即呈现喇叭口趋势.本文重点探讨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货币数量无限增长与实体经济运行所需货币量相对减少,这是货币数量的绝对增长超越经济规模的根本原因.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必然导致数额庞大的货币资产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而现行的各国央行调控货币供求关系的工具最终会加速货币的繁衍,通胀和滞胀己成为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经济危机的形态也由生产过剩的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基于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在不改变信用货币制度前提下任何试图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努力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3.
M2/GDP是货币化率的近似指标。在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且M2/GDP已经超过2时,M2/GDP已经无法近似货币化率。所以,要解释以M2/GDP衡量的高货币化率,反而需要考虑货币化之外的因素。根据货币交易方程,M2/GDP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高货币化率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此,要解释高货币化率,应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需求为何这么高,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如此低。本文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推导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加和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较低造成的。本文利用数据初步验证了相关假说。本文也进一步推断了货币化率下降的最可能的路径:在货币供给增速不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投资渠道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降低,资产价格上涨,居民财富增加,消费增加,从而推动物价和产出逐步上升,M2/GDP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也在飞速增长。基础货币M2的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GDP的年均增长率,使我国货币供给超过国民经济的需求,出现了资金剩余。从2004年开始,流动性剩余——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开始为国人接受。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已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甚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如何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探讨层出不穷。本文首先对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其原因——高额的外汇储备进行分析,接着提出缓解“流动性泛滥”的一些对策,旨在合理控制流动性和运用外汇储备资产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陶雪怡 《金卡工程》2009,13(5):207-208
货币经济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这一比值上却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分析金融体系的这一特殊现象,本文从货币供求的角度展开分析了中国M2/GDP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今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银行业出现“钱荒”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下半年如何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等问题提出了十点对策与建议,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霞 《吉林金融研究》2016,(4):16-19,50
2013年,金融系统流动性紧张问题非常突出,6月20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天利率上升到13%以上,7天利率上升到12%以上,Shibor一周利率创出11%以上新高,货币市场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出现所谓的"钱荒".但是从货币供给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并不缺乏流动性,中国经济出现的奇怪现象引起金融管理者、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热情.部分学者从商业银行的盲目逐利性导致期限错配、资本的整体外流等方面解释"钱荒"的原因.基本所有研究都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作为"钱荒"的代名词,而没有研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本身的波动特点与"钱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流动性过剩是最近我国经济金融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是,控制和回收流动性也就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存贷款、M2/GDP、超额货币变化率以及超额准备金比率等指标,发现流动性过剩不仅存在且近两年较严重,其中流动性过剩较为突出的是国有银行的过剩,预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最后,本文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础.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市场爆发的“钱荒”现象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结构、同业业务、地方融资平台、对外贸易入手剖析了“钱荒”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并提出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均衡经济结构,深层次解决“钱荒”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6月钱荒之后,12月又一次钱荒来袭,面对着倒逼,“央妈”不出所料地出手救市。12月20日,央行发表声明,针对今年末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央行已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