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毋庸置疑,吴晓灵应该称得上是影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由农村金融、小额信贷到资本市场、私募基金,她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倾注了许多心血。在本期《金融家论坛》栏目中,吴晓灵再次将她对中国经济金融走势的诸多思考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事实,如何制定现今的金融政策、如何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房地产调控应该走向何方?如何解决节能降耗问题……  相似文献   

2.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即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的主体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各项改革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构建新的经济增长平台,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实现中国经济平滑增速换挡。在此背景下,为精准统计和分析金融资源流向及价格水平,客观评估各项改革成效,为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金融统计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基于本外币政策协调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汇率超稳定背后是汇率固化,已经不能适应宏观金融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必要基于二元经济转换进程中本外币政策协调来安排人民币汇率改革:把汇率政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保持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协调,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辅以灵活的汇率政策,并积极发挥汇率政策的经济结构调整效应。  相似文献   

4.
王迅 《中国金融》2004,(10):39-40
近一年来,人民银行针对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的苗头,加强了预调和微调,出台了多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支持经济增长,防止通货膨胀。同时,为深化金融改革,人民银行还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我国消费现状,论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现消费升级的作用机制,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促进消费两个方面分析指出金融市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置不足、金融政策执行不到位、消费信贷供给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保护不足、金融服务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手段、提高金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加强金融供给主体间的合作、发挥大数据作用、开展金融教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陆磊 《甘肃金融》2014,(12):9-11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的逻辑 中国区域金融改革的逻辑中国区域金融改革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逻辑,试图在可复制性、可推广层面上为全国的金融改革奠定一些现实层面、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基础。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金融改革属于此类。第二个逻辑,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立足点和基础,因此在寻找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过程中,需要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融博览》2007,(3):32-3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日前说,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使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尤其是货币调控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通过设定一系列经济、金融指标,综合运用平行数据模型(PANEL—DATA)研究不同区域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和不同区域的经济与金融依存度差异、区域经济对金融政策的敏感度差异,以期为区域金融调控政策手段的创新和实施,缩小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用卡》2008,(14):74-74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对2007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07年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金融改革、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继续保持稳定。同时,经济金融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有两套性质不同的金融系统,一套是民间金融系统,另一套是政策金融系统。在日本经济以往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政策金融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泡沫经济破裂为转折点,政策金融系统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改革原有的政策金融系统,已成为当前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政策框架的选择取决于外部经济条件的约束。中国的改革是采取渐进的经济金融改革方式,改革的渐进性使得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经济金融现象,这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特定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书共分八大部分,由介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改革、汇率问题、访谈对话、国际经济金融札记等内容的共65篇文章(其中包括4篇英文著述)组成。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深入浅出,语言流畅。  相似文献   

13.
政策框架的选择取决于外部经济条件的约束.中国的改革是采取渐进的经济金融改革方式,改革的渐进性使得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经济金融现象,这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特定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金融形势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和通货紧缩现象是否会有所缓解?货币当局的政策会不会有所改变?新的金融改革举措是否会生成银行业新的增长热点?诸如此类问题,是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金融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1999年金融形势的基础上,对2000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与银行业的增长热点作粗浅的判断和预测,供研究时参考。  一、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分析和预测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是制定或调整货币政策的实证依据。1999年中国经济、金融的运行特点是以调整求稳定、以改革促增长:积极的财政…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可谓极不平凡,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各方面发展热情高涨,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把握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平衡;金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有银行从计划色彩浓重、主要监管指标不达标转为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利率、汇率改革和市场化机制建设任务繁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开放程度,面对开放经济格局的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研究事业发展,也为经济金融领域中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金融研究》编辑部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计划于2011年10月(具体时间待定)在南京联合主办第二届《金融研究》论坛。论坛将邀请征文入选论文作者和优秀中青年学者,研讨经济金融领域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本届《金融研究》论坛征文和有关安排如下:一、论坛主题论坛主题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具体议题包括:(一)中国经济转型与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税体制、政府转型等);(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体系改革与创新(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体系、农村金融、金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目前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传导性失效的三大原因。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给出了优化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现实评价:体制转轨时期的金融改革 1.我国经济改革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体制转轨很难在平稳状态下实现,摩擦甚至振荡在所难免。金融体制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2.八年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建立宏观金融调控系统,特别是在专业银行企业化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的现状与改革目标之间还有相当距离。 3.金融改革是全盘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改革的时刻表取决于全盘经济改革的时刻表。"寻求突破口"、"金融改革超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渠道不断丰富,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逐步深化,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潜在的金融风险点逐步化解,金融监管的政策框架持续完善。本文着重从以上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地回顾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朱太辉  黄海晶 《金融研究》2018,462(12):55-71
本文在国内外金融周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中国金融周期的实证方法。根据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和发展实践,选择广义信贷、广义信贷/GDP以及房地产价格作为金融周期的构建指标以及具体的代理指标,在实证方法上对识别周期的转折点法和带通滤波法的参数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了中国金融周期实证研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1998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对中国的金融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短周期与国家金融调控政策导向高度吻合,与经济短周期峰谷交错。金融中周期的持续时间和波动幅度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反映出中国主动的金融调控政策在调控经济周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降低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中长期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