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债市场发展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重新启用国债以来,中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运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以后,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国债发行的力度也有所减弱,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开始下降.然而,到了2007年,国债规模再次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2.
亮点一: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加强 五年来.我国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时、有针对性的完善调控措施,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2007年.认真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促进了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革财政宏观调控方式,中央实施了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省财政部门在积极利用政府国外贷款、争取国债资金、加大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对部分基本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4.
进入1998年以来,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而为了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的实现,政府一再表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以期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在财政收入难以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发行国债不失为一种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我国,个人是国债的主要购买群,但为了避免影响居民的消费热情,使抵迷的消费市场雪上加霜,今年的国债主要面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  相似文献   

5.
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发生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赤字。1995年开始,我国财政预算实行硬约束,财政赤字只能依赖发行国债来弥补。换言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来实现。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人大共批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1100亿、1500亿、1500亿、1500亿、  相似文献   

6.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化、生态环保以及教育文化设施等方面建设。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本讲专门介绍由国倩专项资金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7.
积极财政政策是反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国式表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表述,是特指某一个阶段上的一种财政政策。如果换成经济学的术语,应该说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想解决在经济相对低迷的阶段,怎么样实行宏观层次的反周期操作的问题。也就是说,积极财政政策是为我国在1998年之后在宏观上实行反周期调控而实施的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政府举借长期建设国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定位,重点不在减税方面,而在支出方面。在具体的方式上是举借长期建设国债,筹集到资金以后,安排于一些重点的支出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主要针对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以利用居民储蓄。把银行吸收的大量储蓄转为国家财政可以动用的资金,这就形成了长期建设国债的资金来源。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第一年我国就发行了1000亿元,以后每年都有1000亿元以上的发行规模,到2002年已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在这些长期建设国债的使用中,还会有银行贷款方面的配套、其他资金来源的配套,总的资金投入规模已经超出20000亿元;总的建设规模已经超出30000亿元。积极...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在银行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财政也实行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目标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政策刺激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1998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以后,国家陆续开工兴建了一批基础投施建设项目,为了保证这些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中央财政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投人250亿元;加大农林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投人力度。鉴于去年特大洪灾的教训和我国江河堤防的实际,今年又赶在汛期之前完成长江、黄河、嫩江、松花江于堤修复加固工程。同时,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县级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着力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财政改革力度,狠抓财政监管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使财政步入收入增长快、支出能力强的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0.
国债是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的。但是长期以来都只将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而被动发行的。1998年我国首次将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主动运用在宏观调控中。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财政政策也正在向着稳健财政政策转变,而作为其主力军的国债政策又将何去何从呢?本文拟通过对国债规模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提出我国国债政策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税务(辽宁)》2003,(6):14-15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8年开始并实施至今的积极财政政策,更为国债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债市场获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一、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他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各级财政部门要狠抓贯彻落实。一是对今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明年用于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  相似文献   

13.
<正>赤字率拟按3%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透过“国家账本”里的一连串数字,可洞悉2024年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4.
赵晓斐 《福建金融》2000,(10):34-35
一、积极的国债政策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从目前情况看,减税政策的实施缺乏应有的财力基础,也存在太大的下调余地,尚难产生明显的需求扩张效应。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我国税收绝对额有较大增长,但占 GDP的份额却逐年下降,由 1986年的 20. 49%下降到 1998年的 10. 3%,财政支出捉襟见肘,普遍减税无疑会使本己困难重重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在此条件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的扩张手段就是采取积极的国债政策,适当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并合理安排政府公共投资支出,以加大政府拉动民…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以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累计国债余额越来越大,财政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愈凸现,累积的显性和隐性财政风险无疑在加大,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应由财政直接投资拉动需求增长转变到解决长期性、战略性和体制性的问题上来,并适时地对财政政策的方式进行必要地调整.  相似文献   

16.
蒋俊生 《甘肃金融》2003,(12):15-17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5年来,全国人大共批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400亿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规模日益庞大,国债管理政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和制度的转换与冲突,国债发行政策存在着一些有悖市场化原则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点探讨,旨在为国债发行政策的调整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有效发挥国债资金“以小拨大”的特殊杠杆作用,支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国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拉动投资和经济的增长,近期,我中心支行对全区1998年至2003年6月国债项目配套贷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需求增速下滑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性建设专项投资。1999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洁 《济南金融》2005,(10):31-33
国债政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直接影响两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我国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骤增,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国债是一种有偿性的收入形式,存在着潜在风险,国债规模是否适度,是否可以继续扩大,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也开始压缩。本文从我国国债发展状况入手,衡量国债的各个指标,讨论我国国债的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