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强 《金融博览》2011,(1):48-49
瑞信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财富来源地,预计2015年财富增长将超过1倍,达到35万亿美元。这表明,国内居民的财富在迅速累积,无数精英在为社会尽责、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财富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国内富豪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银行都已经在国内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争夺这片银行利润的"蓝海"。作为最早涉足高端金融服务领域的中资银行--招商银行,2010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在"2010年全球私人银行奖项"评选中,该行获得"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奖。这是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继荣获《欧洲货币》、《亚洲货币》和《财资》等国际媒体评选的一系列"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奖项后,获得的另一项国际殊荣。那么,他们对当下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有哪些见解?客户构成情况如何?未来发展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  相似文献   

2.
我们持续地探讨如何把私人银行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血缘实现有机结合,努力做好中国本土化私人银行的探路者作为很早就在国内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银行之一,招商银行在2007年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作为中国私人银行的先行者,如何把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私人银行,是我们一直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作为财富管理"金字塔顶层"的私人银行业务,当前正迅速成为驱动银行走向国际化并占领全球银行业制高点的重要动力.中国富裕人口的迅速增长,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总结了国外私人银行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国内市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看到最新一期关于私人银行的专题,作为银行业的从业者,我感觉心情复杂。私人银行的概念于2005年在国内出现,并且目前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正在不断地被向前推进。这里面涵盖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高端理财需求,可是,我们也要反躬自问,为什么国内商业银行争相设立私人银行,而在多数人的心理上,  相似文献   

5.
2009年3月30日,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研究发现,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蕴含巨大市场价值,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资私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领略外国的私人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高端客户也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有数据显示,中国流动资产超过百万美元的富翁人数已在30万左右。这就给私人银行开辟了广阔的财富天地。中国目前还没有私人银行,但是随着今年年末向外资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外国私人银行来中国“掏”富翁的钱包就不再是画中看花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高端客户也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有数据显示,中国流动资产超过百万美元的富翁人数已在30万左右。这就给私人银行开辟了广阔的财富天地。中国目前还没有私人银行,但是随着今年年末向外资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外国私人银行来中国“掏”富翁的钱包就不再是画中看花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许多国内的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还未被满足。因此,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既具备市场条件,也具备客户资源。起初的中国境内私人银行服务由于起家于商业银行,所以具有商业银行的特点,私人银行应当跳出分业监管的限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从发展角度看,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飞跃。本文重点以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X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进行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瑞信于2010年10月8日发布《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法国达35%。过去10年里,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显然,如此巨大的市场对中国私人银行来说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各商业银行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实际意义也更多地在于维护高端客户资源和提高银行声誉上。因此,中国私人银行发展,虽说发展空间巨大,但仍需相应的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国际私人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私人银行业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要保持本土化的优势,缩小国内私’人银行与国外私人银行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夏凡 《金融博览》2010,(12):44-45
2007年,私人银行登陆中国,其低调、私密的行事作风带来一丝神秘色彩,同时也成为国内许多高净值客户关注的焦点。在两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多家银行开始尝试私人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欧洲、服务于王公贵族和超级富豪的私人银行,总是给人神秘、高不可攀的感觉。然而,作为零售银行、理财业务和财富管理中心发展的更高级形式,私人银行已经成为零售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内零售银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私人银行:金字塔尖财富经营大竞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行首开私人银行业务一年多来,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紧随其后,终使完成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纷纷从事私人银行业务。而外资银行方面,已有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多家银行,在国内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如今这一面向高净值客户、被誉为金字塔尖上的金融服务,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内地主要大城市迅速扎根和蹿升,并在各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竞争格局之外,奋力展开了一轮新的较量。尽管中国家庭财富总量正经历着巨幅增长,但在目前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下,由于中国内地的私人银行刚刚起步,引发了业界对私人银行"内外有别"的争论。由此可见,中资私人银行业务要能在这个金字塔尖的财富竞技场上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银行私人银行筹建过程中,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对瑞银财富管理进行了考察学习,与蒙特利尔银行和澳洲联邦银行私人银行开展合作跨境金融服务,与国外其它私人银行也有一定接触。这些学习经验使得我们对于解决我同大型国有银行如何建立私人银行服务机制这一命题有了方向性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瑞银财富管理和农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私人银行的经营管理核心是自我财富的管理,其主要通过对世界上有钱人提供管家服务来获取利益,国外私人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国内的私人银行发展刚起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部的成立时间是2008年9月份,其在江苏省首先推出了私人银行的专项服务模式,本文以私人银行的业务实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客户需求为核心,主要特征是全方位的一种财富规划的咨询驱动服务类型,不断建立起将财富值作为重点,实现客户财富保护和财富传承的目标,建立起管家形式的服务体系,且争取在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开展私人银行的具体业务作为具体的实践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私人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私人银行是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面向高净资产客户所提供的顶级专业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其已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以家庭办公室为主要组织形式,向富裕人士提供高品质金融服务,是私人银行的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支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高收入群体,但由于缺失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该群体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金融全面开放后,私人银行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富人也如雨后春笋竞相暴出。这就好比一盘冒着热气的“香饽饽”,撩拨起了外资私人银行的强烈欲望。事实上,为富人提供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突破深宅庄园,向中国集聚;不少外资私人银行也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抢滩,意欲占领中国的财富制高点。 有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究竟当前骤至的“山雨”是个什么状况?而即将经受“山雨”洗礼的中资银行又将如何应对?本刊这期策划愿意和广大读者一起来分析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韩英彤 《中国外汇》2014,(20):49-51
王卫表示,当前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尚属于探索阶段,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定位、标准尚需完善,但仍需对其抱有信心。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私人银行部门的国内银行,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不仅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进行了业务创新,获得了高净值人士的一定认可。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突破6万户,管理资产增速为21.1%,成为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最大、管理资产增速处于较高增长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财富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必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快发展。界定了私人银行的概念及私人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分析了我国发展私人银行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