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祝继高  岳衡  饶品贵 《金融研究》2020,475(1):88-109
基于2005-2015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本文研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否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大,省内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然而,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银行有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和更差的会计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财政压力大的省份,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则贷款拨备率越低,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应对监管压力。本文研究结论对商业银行监管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伍艳  文斌 《海南金融》2012,(3):15-19
地方政府干预是影响区域金融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显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收支缺口比率与金融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程度也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通过面板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干预行为越强,地区不良贷款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2006-2015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检验财政分权、政府干预行为对地区不良贷款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与地区不良贷款规模呈正相关,即财政分权水平较高的地区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分权下政府干预行为对地区不良贷款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会抑制不良贷款的增加,而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首次利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使用不良贷款率的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GMM的动态面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较高的经济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过快的信贷增长与过高的存贷余额比例不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金融深化程度加大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过大会导致不良贷款率相对上升,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了因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十分有必要加强控制不良贷款率。目前,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积极效应,同时应通过结构优化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控过程中要处理好相关政策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1994年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越来越高.本文通过选取我国31个省市1994年-201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投资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投资效率最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增加的拉动作用最强,西部次之,这说明我国中西部仍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分析我国各地区的政府干预、法治和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地区的法治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这个结果与法与金融文献的理论预期和实证结果相反。本文的证据表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机通过干预银行的信贷决策给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而法治和金融发展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干预给国有企业带来的贷款支持效应。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通过干预银行的信贷决策给国有企业提供的贷款支持是低效率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8年42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回归和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短期影响机制和政策变量的中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信贷风险未得到真正剥离或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可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更多持有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经营呈现出一定的道德风险;中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变量对缓解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8.
张莉  魏鹤翀  欧德赟 《金融研究》2019,465(3):92-110
中国的高经济杠杆率和地方债务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较少研究地方债务中的银行贷款,而地方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贷款是其中重要的融资来源。本文首次利用爬虫工具获取了中国土地市场网上的土地抵押数据,并且搜集了地方融资平台名单,通过对比融资平台和非平台公司的土地抵押信息,发现地方融资平台在抵押金额和抵押率上,都显著高于非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我们进行了各种稳健性检验,通过采用PSM方法,降低样本选择偏误,发现结果是稳健的。此外,本文还探究了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因素,发现中西部的抵押金额和抵押率显著高于东部;未到期的城投债存量越大,土地抵押越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压力越大,土地抵押也越大。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融资平台获得的土地抵押较高,是出于地方政府强烈的举债动机和对信贷市场的干预,导致信贷资源的无效率配置。即使是土地抵押这种相对来说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依然可能蕴含着地方债务风险,这也为地方债务融资的抵押率高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4~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其信贷行为、不良贷款和银行业绩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越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贷款集中度越高,经营绩效也越差;银行的大股东同样存在的"掏空"动机,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地方政府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更高。而银行中的独立董事对银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股权结构会通过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和贷款流向影响银行经营业绩,从而揭示了股权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本文的研究为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之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于加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青  刘静 《上海金融》2012,(11):36-42,117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要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需要追问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根本成因,以便真正从机制上控制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累积。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我国信贷从业人员在已贷款企业面临财务困境并申请进行二次贷款时的决策思考,获得影响其决策过程的因素及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发现内部领导支持、担保偏好、地方政府干预和责任等因素对不良贷款续扩的影响非常显著,而社会责任、客户关系、成长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并据此提出或可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我国设立国家级城市群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以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集聚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群城市间的税收竞争强度,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城市间的税收竞争抑制作用更强。机制检验发现,资本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偏向于流入城市群城市,说明城市群政策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大于税收竞争强度降低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税负水平提高。结合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快城市集群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城市集群化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银行信贷质量角度出发,研究地方金融监管的金融风险防控有效性。研究发现,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能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质量;地方金融监管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并存在地区异质性;金融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的金融监管对提高银行贷款质量、防控金融风险更加有效,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地区,金融监管所产生的效果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研究了市场经济效率在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时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我们以市场经济效率和信贷效率为变量构建了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是信贷与市场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市场经济效率较低的情况下,信贷的作用则难发挥积极作用。基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本文的结论:市场和信贷两者的结合更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发现,市场经济的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市场经济条件较弱的情况下,信贷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东部地区由于市场条件较为完善,信贷能发挥积极作用。中部作用则介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本文呼吁各省市需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考察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扩展,运用D-GMM方法估算模型方程。研究发现:一是强化银行业市场竞争环境,优化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助于本国或本地区不良贷款率下降。二是前期不良贷款率对当期不良贷款率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三是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助于提高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四是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有助于强化资产质量,降低依赖利息收入的贷款产生不良的概率。五是规模较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规模效应和管理优势,同时资产基数大也会降低不良贷款率。研究结果为我国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毛捷  黄春元 《金融研究》2018,455(5):1-19
基于典型事实和理论分析,并利用2004-2015年中国地级市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债务水平未突破债务平衡点时,地方政府举债的正面作用(弥补财力不足、完善基础设施等)占优,将促进经济增长;一旦债务水平超过债务平衡点,地方债务将抑制经济增长。上述发现与利用跨国数据的既有文献所得结论一致。(2)有别于已有研究,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债务平衡点较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膨胀在这些地区更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属于城市群等可以解释东部地区较高的债务耐受性。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深刻认识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实证考察了政策变化与财政压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官员变更引起的政策变化会增大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且地区财政压力会强化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商业银行的业绩与此类贷款比率负相关,且政策变化和财政压力均会加剧这种负相关关系;银行所处外部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及银行的上市行为均可有效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80家城市商业银行共242个样本观测值考察了不同环境下地方政府干预如何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性以及信贷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达到其经济目标对银行进行干预,研究发现,政府干预会增加银行风险,特别是政府作为股东时,这种不利影响更加严重。在检验地方政府干预作用的同时,本文对银行所在地区外部环境的差异进行的研究发现,政府规模越大的地区,其总体的风险较小,并且风险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外部环境的差异也影响到政府干预的风险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地方政府干预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选取2000年-2009年的样本数据,用政府干预指数的大小衡量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分析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由此发现,地方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显著降低银行资产质量,在政府干预程度较大的地区,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对较低,在政府干预程度较小的地区,银行的资产质量较高.同时,通过按资产规模分组,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政府干预显著地影响银行资产质量,资产规模产较小的银行,政府干预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政府干预产生的信贷配给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两个命题.运用2000~2005年的面板模型对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政府隐性干预和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中部地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私营和个体单位的贷款支持,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配给;在西部地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贷款支持,对私营个体经济单位的配给.  相似文献   

20.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导向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路径.本文利用2010-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显著加剧了资本错配,但是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不显著.分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提升抑制了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错配,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提升则加剧了资本要素的空间错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资本配置过度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加剧了资本错配程度,在资本配置不足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抑制了资本错配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促进要素合理空间分布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