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雅萍 《金融博览》2004,(12):35-35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0月30日说,今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常的一年,我国宏观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速度增长较快、物价上涨温和可控、就业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的运行态势。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有所加快,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当前投资成本较低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投资成本的软约束,进而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GDP等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之和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由此,可得出结论:投资是GDP的重要构成部分,投资增长越快,投资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曾多次出现过热现象,每次经济过热的原因和背景虽然有所不同,但均与投资增长率快速提高直接相关。由于中国经济运行中严重缺乏资本性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十分依赖信贷资金,因此,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信贷的增长,形成“信贷型投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陈轶丽 《理财》2004,(7):49-51
投资过热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界议论较多的话题。本文从投资过热的表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生的原因等几个方面作了颇有见地的分析.值得关注此问题的人士一读。  相似文献   

5.
作为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5月21日表示,当前央行采取的各种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是对的。从效果上看,已经有一点效果。4月份的信贷投资比第一个季度有所降低,但并没有解决过热的趋势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投资过热与利率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在政府三申五令、央行出台一个又一个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国内投资继续呈现了过快增长的态势,是宏观经济政策失灵还是现实经济环境有了新变化?用传统的方式、老的思路能够了解目前国内投资过热的问题吗?仅仅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够把这次过热的投资遏制下来吗?如果不能,新的办法与思路又在哪里?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程涛  邓一星 《武汉金融》2007,(11):22-24
后发国家经济发生波动和危机的频率比发达国家高,后发国家更容易出现投资过热,这与其后发地位存在必然联系。低成本的产业升级方式、政府主导的信贷配给、盲目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构成了后发国家投资过热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在推动后发国家大规模投资和经济高速甚至过热发展的同时,也积累着大量的风险,制约了后发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在应对后发国家的投资过热时,除了实施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之外,还应该着力解决导致投资过热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苘平泽 《济南金融》2004,(12):59-59
我国针对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已见成效.下一步如何依托现有政策,改进信贷资金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笔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是中央政府最大的任务,而且从最近公布的数据看也初见成效。随着一些行业投资的降温与一些产品价格的下降,有人认为国内投资机会正在减少、特别是那些利润高.效益好的项目更是难寻。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可能进几新的轮回:经济过热——防止经济过热——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上级有关部门5月17日布置、21日完成的一个快速调研项目。现把部分内容刊载供大家参考。文章总结了钢铁、电解铝、汽车、水泥和房地产业2003年以来发展、过热的基本情况,认为产业结构演进进入新阶段导致的资本品需求急剧增加、城市化以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结构升级是导致过热的需求因素;面对新一轮经济增长,部分行业出现结构性供给不足,导致价格飞涨,加上各种投资优惠,短线投资增加,是导致过热的供给因素,并进一步导致需求激增,供求互动,投资过热;分析了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对行业过热的影响;几大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企改制慢、非国有投资行为略显不成熟、地方政绩导向下短期行为严重是过热的体制因素;导致过热的国际因素是国际经济复苏,入世效应显现,但要警惕2002年叫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论调是否又在一夜之间掉头提出中国输出通货膨胀论调。并从预算软约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代际遗忘与竞争压力、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金融泡沫向经济泡沫的转化等方面找寻了过热的理论逻辑。文章认为这轮增长中的行业过热是宏观问题与体制问题、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国有问题与民营问题、政府问题与市场问题、实体经济问题与虚拟经济问题、内部均衡问题与外部均衡问题交织在一起的一个问题。针对这种增长中的行业过热,对调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更加审慎和理性,力求节奏上的前瞻性(2003年9月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提前发出信号)、结构上的针对性(以过热产业、违规企业和地方以及信贷膨胀过快的银行为主)、手段上的规范性(经济与法律为主)、方式上的间接性,调控能力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但是其间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诸如行政干预型调控方式的复归风险;宏观调控的差别化;市场与宏观调控博弈的水平不断提高,出现较高水平的前瞻性反向操作,已经从被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发展到了主动的”预期(上)将有政策,(下)提前行动”,这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拉子工程、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与潜在的法律风险;政府诚信与政策的公信力等。最后,文章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好基本职责、扭曲失真的市场价格要恢复真实水平、政策组合是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宏观调控必须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加大惩处以确保中央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而房地产调控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在银行流动性过剩和银行可贷机会有限的大背景下,住宅投资呈现出逆市上扬的走势: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缓为24.5%,房地产投资增幅降至21.8%,但商品住宅投资增幅为25.3%,比上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住房投资的增长改变了固定资产和房地产的投资结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至20%,而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却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点70%(见图1)。推动我国住宅业稳步发展和住房需求旺盛的因素很多,如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等,而金融的扶持也是其持续向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中国外资》2004,(6):1-1
<正> 眼下各种媒体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个话题,主流意见是“中国经济热,但不过热。”可是如何预防中国经济过热,肯定是国际国内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1亿元的项目已吸引不了眼球,10亿元的投资则不太会被媒体关注,100亿元的巨资似乎有些震动。”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动辄将几十亿、上百亿的巨资投向汽车、钢铁、房地产等产业。尽管政府  相似文献   

13.
赵雪芳 《中国金融》2004,(16):15-15
7月25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在国务院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近7个月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终于正式出台。伴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投资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当前,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投资过热,政府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实施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4.
《时代金融》2004,(7):23-24
2004年股市的猴市特征十分明显。市场格局并未发生改变,调整为长线投资提供了战略性建仓机会。中国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超过40%,大大超过GDP9%的增速,中国已经面临能源短缺和资源瓶颈。过热的投资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的,年内政府对投资的调控不会减弱。向消费品行业进行战略性转移将是2004年下半年投资策略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房地产金融制度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庆民 《中国金融》2006,(13):14-16
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方面出台了调控措施,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这些政策虽然在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的态势仍然未在根本上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最近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投资为核心的积极应对政策。对此,各界大都给以高度评价.但也有人在支持的同时又表示出某种忧虑,担心如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中国是否会重新回到投资过热的局面。还有人提出.虽然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迅速煞住了经济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17.
银行加息对抑制投资过热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投资过热的源头是高速增长的房地产投资产业,房地产的投资过热拉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下游行业的迅速扩张,从而形成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体过热趋势.传统的中央银行的信贷收缩货币政策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投资过热问题.有效遏制投资快速增长应该有新思维:严格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与规则,从源头上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政府自身的投资冲动,严格控制土地的供应.  相似文献   

18.
闲言 《理财》2006,(9):6-6
“十一五”开局之年,过强、过快、过热这三个关键词,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态势最简洁直观的描述,并成为我国决策高层、国内外投资机构和学界持续警惕的话题。7月18日上午,当国家统计局宣布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为10.9%时,惊  相似文献   

19.
刘光辉 《金融博览》2005,(12):19-19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搭配带来政府驱动的投资过热、重复建设、高消耗、高污染等不利问题。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适度从紧、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投资过热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中央提出了“双稳健”政策。2005年全国长期国债的发行由2004年的1100亿元减至800亿元。然而,从全国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并没有完全消退,“双稳健”政策将会持续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