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说2004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热是因为A股市场疲软,2006年海外上市融资规模巨大主要是因为工行、中行海外上市所致.那么,在A股市场涨势继续冠绝全球、市盈率进一步提高的2007年,众多中国内地企业依然对海外证券市场趋之若鹜,其中的问题就绝不容忽视了。且不提优质上市资源流失海外对我国本土资本市场成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报告我国新能源企业上市为何舍近求远从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开始,2006~2009年我国共有31家新能源企业赴海外上市,而历年来在深沪市场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不过14家。我国新能源企业为何舍近求远,远赴海外上市?研究报告《海内外新能源企业上市情况分析》(深证综研字第178号)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报告以全球1 70余家上市新能源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1)美欧日等国企业绝大多数选择本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从IPO情况来看,深沪上市新能源企业平均市盈率与募资金额均远低于海外市场,但在发行市场化改革之后,创业板和中小  相似文献   

3.
李建滨 《新理财》2013,(8):91-92,8
2011年以来,相当数量的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选择私有化退市。2011年和2012年甚至出现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的中国企业数量超过新上市数量的罕见情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选择退市,主要是考虑到:首先,美国资本市场市盈率偏低,融资效率不高;其次,美国法律繁复,监管严厉,律师、会计师及其他专家的收费不菲,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合规成本较高;第三,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成本较高。除少数极端案例外,大部分退市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及回归概况 (一)海外上市企业发展历程 1992年,华晨金杯汽车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由此拉开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序幕.  相似文献   

5.
深圳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于2011年7月21日上午宣布无限期延迟在美上市计划,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全球资本市场劲吹中国风。去年12月的第二周,7家中国企业赶集赴美上市,被称为史上最疯狂的一周。继2000年以新浪、百度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掀起海外上市热潮后新一轮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我们不禁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何这些中国企业会不远万里选择海外上市?而上市完成之后又该如何适应海外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呢?  相似文献   

6.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发展与自身财务决策直接相关,财务决策的好坏决定着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因此,确保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将资本成本概念应用于企业财务决策,可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收益。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本成本理念,随后分析了资本成本理念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作用,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资本成本理念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运用,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了海外资本市场,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企业海外上市热潮背后,人们更加关注促使企业纷纷"离家出走"的深层原因,以及境外资本市场是否真正能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近期对江苏南京三宝科技、大贺集团、张家港骏马化纤以及苏州科达科技四家公司进行了调研。上述四家公司都属于成长型中小企业,三宝科技和大贺集团以H股的方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骏马化纤和科达科技则分别以S股和红筹的方式在新加坡创业板上市。这些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可谓是震耳惊心、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国际融资》2007,(12):63-64
选自清科集团SOHU博客 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上市劲头十足,根据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顾问及投资机构清科集团近日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上市报告》,2007年第三季度共有73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218.56亿美元;其中33家企业在海外各市场上市,融资74.67亿美元;境内资本市场本季度表现超越海外市场,吸引了40家企业上市,融资达143.8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不少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但有一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因此陷入困境。由亿万富豪陈顺利所创立的特种纤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本文研究该公司上市后不久就清盘破产的原因,指出国内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时需要注意的风险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希望有助于国内企业经理人员更好地认识香港资本市场,避免有关决策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同时也为国家外汇管制政策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企业是否应赴海外上市争议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反对海外上市的原因有:海外上市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以及造成国内资本市场空心化、边缘化和拉美化。支持海外上市的原因有:海外上市具有资金效应、公司治理效应、声誉效应等。  相似文献   

11.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除了所需要的政府资源、产业链资源之外,其中还有一块不可或缺的就是金融资源,从资本融资的角度讲,我们应改变过去企业依赖银行的做法,而完善以资本市场为引导的,也就是非银行体系主导的资本再循环体系。当前许多国内企业加快了海外上市融资的步伐,那么国内企业该怎样进行海外上市融资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的H 股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伴着一声清脆的锣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内响起,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年度征程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值得纪念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了海外的资本市场。总体上,2004年延续了2003年国际资本市场上刮起的“红色旋风”,国外投资者在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些企业是中国最优秀、最活跃与最有潜质公司的代表,投资这些公司便可以间接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因此很多中国企业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是,回首2004年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一些隐忧与不安。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达到创纪录的39家。今年5月份TMT领域的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密集登录美国股市,再掀赴美上市潮。中小企业上市由以前的借壳上创业板为主转变为IPO直接登陆美国主板市场,中国概念股越来越得到全球投资者的认同。本文从中美两国资本市场体系、再融资体系、市盈率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国内企业赴美上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八个月完成航美传媒上市,并连创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市盈率和路演过程中投资者下单率的两大纪录,拥有丰富投行经验和资深高管背景的航美传媒CFO杨嘉宏和一群眼光超前的本土创业者共同打造出一个空中的传媒帝国。  相似文献   

15.
彭慧斌 《云南金融》2011,(5X):151-151
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达到创纪录的39家。今年5月份TMT领域的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密集登录美国股市,再掀赴美上市潮。中小企业上市由以前的借壳上创业板为主转变为IPO直接登陆美国主板市场,中国概念股越来越得到全球投资者的认同。本文从中美两国资本市场体系、再融资体系、市盈率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国内企业赴美上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数字     
三季度73家内地企业IPO融资218.56亿美元"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上市融资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18.56亿美元,共有73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其中,33家企业在海外各市场上市,融资74.67亿美元;境内资本市场本季度表现超越海外市场,吸引了40家  相似文献   

17.
《国际融资》2005,(2):12-17
纳斯达克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0家中国大陆公司2004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超过以前的总和,可以说2004年是纳斯达克在中国取得骄人业绩的一年。关于纳斯达克,有很多的传奇,对中国内地企业自然有着吸引力,但是,对于到国外上市,国内有的学者极力推崇,列举种种好处,也有学者提出种种告诫和看法,比如高昂的发行成本,还有诸如企业到国外上市的种种代价,等等,甚至有人说:在上市“国际化”而非业务国际化的背后,是更多的无奈。我们暂且不对此发表任何评价,我们所能提供的是纳斯达克的有关资料。如果你想到纳斯达克上市,或许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关注海外资本市场,或许能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国际资本市场,总之,到海外上市,利多?弊多?由企业自己权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上市是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点之一。本文以海外上市的利弊分析为主要的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行业、资本市场、国民经济等的影响。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海外上市:规则变迁折射新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本市场认识的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促进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当时刚刚起步,而且主要定位于配合国有企业脱困,能够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有意上市的企业数量有限,难以在A股市场融资的企业于是开始选择其他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20.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船厂,历经改制重组、海外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10年内实现了蜕变性的发展,其在新加坡资本市场上创造的四个"中国第一"令这家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县级市的企业在全球投资者面前展示了"中国制造"不可小觑的实力与可期待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