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主要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可填补我国信用衍生品发展空白。2010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下称《指引》),先后推出CRMA、CRMW、CDS和CLN工具。2018年推出了修订版《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及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版CDS的正式起步。通过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做好信用增进服务,可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的信用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试水起航,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深入,信用事件发生后其结算流程与结算效率将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案例对国际上信用事件拍卖结算机制的运作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该机制为低流动性下发现某交易标的的市场公允价值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建议可考虑借鉴此类方法并充分结合国内业务发展现状,适时推出国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拍卖结算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丰富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开创新途径。文章基于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经验,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经济周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信用债券、利率掉期套利等角度,探讨了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市场应用策略,并展望了其市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信用衍生品的定义、交易原理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出发,针对我国开展信用缓释工具试点后的交易状况,基于信用衍生品的功能对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国外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健康、长久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和配套完善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翟舒毅 《新金融》2019,(1):47-51
由于发行主体评级下调以及债券违约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增大,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凸显。我国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难的直接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增加信用,为企业以及企业债券提供"保险"。尽管我国信用风险衍生品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仍需培育,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经初步展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作用以及对各参与主体的强大吸引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将成为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金融衍生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试点最新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中国银行间市场2010年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等信用产品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其推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通过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中投资主体培育、市场定价、做市商机制、信息披露、市场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信用缓释工具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等投资者动态、专业地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7.
尽管CRM的推出解决了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从无到有的问题,但要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近些年,我国信用债券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为丰富市场参与者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债券市场风险分担机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10年10月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Credit Risk Mitigation)。  相似文献   

8.
王良 《西安金融》2011,(3):39-40
全球性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推上了风口浪尖,出于防范信用风险而设计的金融产品是危机的导火索。在经历了市场的深刻反省后,全球的信用衍生品规模又创新高,我国也适时推出了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系列信用衍生品,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对其监管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本文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风险,指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对CRMA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一个"2+N"的创新产品体系,以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CRM Agreement)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CRM Warrant)为核心产品,同时还包含了今后市场成员可进行自主创新的其他简单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其核心功能在于建立信用风险市场化配置机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CRMA是典型的传统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工具,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而买方则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具备的现实功能,然后在对我国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进行应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信用衍生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品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它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使信用风险变得可以交易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尽管信用信息缺乏、金融法规不健全、债务交易二级市场滞后等问题限制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但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邹丽华 《青海金融》2019,(12):45-48
201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引导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企发债融资,以修复民企融资的市场环境和重点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有竞争力的民企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由此成为此轮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主要支持工具。本文分析了此轮CRMW重启发行的总体进展与主要特点,指出商业银行作为推动CRMW发行的主要创设机构,面临着风险下沉意愿有限、CRMW资本计提规则不明确以及信用风险过度集中等问题,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最后,建议今后应从市场配套制度建设、激励创设机构信用下沉、明确监管细则以及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类型等方面入手,为CRMW等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首先阐述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具备的现实功能,然后在对我国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业务进45-应用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tiC-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颖 《财务与金融》2012,(4):1-4,10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2010年中国银行间市场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旨在将标的债务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将其转移给风险偏好投资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交易有利于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和防范系统风险,从而可以促进宏观金融平稳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作为创新产品,尽管对其参与商、工具创设、产品交易、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范,但缺乏相关的会计信息列报规范。本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有关规定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会计确认、计量与列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融资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不应受金融危机阴霾影响而拒绝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当前我国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交易规模。金融业应正确认识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功能,认真研究市场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机制,提升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是2010年我国债券市场最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类债券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本文通过对CRM试点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主体单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外部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有针对性地从投资者培育、信用评级与定价、做市商机制、交易信息披露、信用事件处理、以及监管会计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利于CRM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用衍生品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工具之一。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不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可以缓解金融脱媒问题,防止资本市场快速膨胀、扭曲银行和金融体系。然而,信用衍生品也有其另一面。美国金融危机显示信用衍生品与金融结构具有复杂的联系机制,可能冲击宏观稳定。本文提出,我国应深入剖析美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与金融结构关系,跟踪国际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探索符合国情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我国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业务进行了应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徐媛 《金融会计》2011,(11):38-41
信用衍生品有利于银行分散信用风险、化解不良贷款、增强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开拓新的盈利空间,本文阐述了应大力发展信用衍生品业务的原因以及其在银行间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了信用衍生品业务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券商经营活动中,在信用、市场规则、融资者与投资者等议题上面临特殊困境,核心体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即信用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难以实现,信用债券市场发展迟缓。基于对已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现状的分析,券商从实务角度出发构建了涉及场外CDS业务市场准入、做市商交易、风险控制、会计、产品线、定价和业务监管等一系列制度。CDS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并在海外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与场内股票、债券交易一并构成基础性市场。盲目对CDS的抵触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